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40-50(第8/16页)

这个名字。

    然后恍然大悟,他是陛下的长子。

    他听到农官们向扶苏公子汇报工作,说进展良好,扶苏公子亦说农官辛苦。

    说来说去,最后总是拐到两个人身上去。

    一个是陛下。

    扶苏公子常说道:“陛下常忧民食,诸君勤耕即为报国也。”

    扶苏公子说陛下圣德,陛下赐稼。

    他所有为黔首争取的权益,都是陛下特许的。

    男人听得多了,也渐渐对陛下改观。

    长期的战乱导致民生凋敝,咸阳虽然是大秦的都城,但作为普通百姓,对战争也有些厌恶和恐惧。

    大秦结束了战乱,天下黔首都开始期待安宁、不用兵革的日子。

    但秦法轻罪重罚,连坐、徒刑使得不通律法的黔首们动辄触犯法律。繁重的徭役也让不少人喘不过气来。

    百姓们惊觉,怎么统一了还是没有好日子过?大秦关中地带还好,毕竟是老秦人的基本盘。六国遗民才是反抗最为激烈的群体,亡国之恨不说,大秦甚至没有一丝对黔首的安抚。

    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不满的情绪开始蔓延。

    男人常常在路过咸阳迁入的十二万六国豪强宅邸时听到他们的抱怨之语。

    起初男人是愤怒的,他甚至想过找官府将他们抓起来,但又怕牵连自身。后来日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始皇帝统一六国了,怎么他们老秦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男人再路过六国豪强的宅邸时,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心境了。

    现下,他的心中又燃起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对陛下的尊崇。

    以及对扶苏公子他们提到的另一个人的爱戴。

    神使。

    男人听说过神使的赫赫威名。

    在始皇帝东巡结束回到咸阳时,他远远的瞧见神使的车架。当神使从车上下来时,他觉得那不就是个年纪轻轻的少女吗?

    跟他儿女差不多大的年纪,确实始皇帝的座上宾。

    不得了嘞。

    从她进入咸阳起,他身边的人都在因为她而改变。

    他邻居和离的阿禾,进入了因她而开设的纺织官坊,里面的织布机啊什么的,阿禾说织得布匹比原来官坊还要快、还要长、还要宽。

    关键是价格没有变。

    今年是个丰年,婶子也舍得去买一匹布为家里人做身新衣了。

    再后来,就是廉价铁农具的出售。新式的铁农具很好,但男人家里不富裕,买不起新的。好在因为新农具价格便宜,把以前农具的价格打得更低了。

    他拿着铁农具,收割得比以往更快,收获也是。所以说,是个丰年哪。

    扶苏公子说,这次种冬麦,是由神使提出的。

    为此,她召集墨家、农家弟子,做出新的适合耕种的农具,问询和收集种植冬麦的信息。怕有人忘记,特地做出一种名为纸的东西,将其用图画的形式映在纸上,方便黔首们对照。

    婶子伸手轻轻在薄软的纸张上一摸:“不得了哩。我都看的懂了。”

    一张白纸,几乎要卖出天价。

    这哪儿是他们普通人家受用得起的?

    说完她又打了男人胳膊一下:“赶紧收起来,雪化在上面怎么办?仔细弄坏了。”

    “发纸的农官告诉我,神使说,明年会招很多人去做纸。她要把纸的价格打下来。你说能不能抽到我去服役?”

    婶子摇了摇头:“和神使沾边儿的都是好事。从前不知道也就罢了,如今哪儿轮得到我们。对门老陈家在骊山服役,伙食都好上不少了。”

    前几年男人也去骊山修过陵墓,他叹了口气:“没事儿,咱把麦子种好也行。”

    两人哼哧哼哧压实雪。

    “那个水力磨盘和水转大纺车你去看过了吗?”男人又问。

    婶子喘着气:“早就看过了,你还要跟我说多少遍?阿禾在官坊做得老好了,要是我也有手艺我早就去了,还在这跟你耕田?”

    “有人见不得俺们过点好日子啊。”

    “咋?”

    男人四下看了看,发现没人之后低声说道:“前几日,我去阿禾做工的地方远远的看了水转大纺车。我听到有人说什么男主内女主外的话,他们说不能放任女人出来抛头露面。”

    婶子听得心头火起,也不忘反驳男人:“男主外女主内。什么狗屁的道理。阿禾官坊做工招谁惹谁了?是谁,你说,看我不撕烂他的嘴。也不看看男人做不做得来纺织,拿得来细丝吗?分得清染料吗?”

    男人叠声儿说:“别气别气。又不是我说的。”

    男人赶忙告诉她后续。

    纺织官坊那边一直有人盯紧了水转大纺车,一旦看到可疑的人立刻就将其抓住。那两个说话的人几次三番在女工下值的时候等着,又特地去水转大纺车那儿,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

    被抓后的事儿,也是男人听别人说的。

    两人自称为儒家弟子,见不得牝鸡司晨的事儿。竟然直接到女工下值的地方劝她们不要再在官坊上值。

    婶子只觉得荒谬。

    “活不起了?是官府征召的,怎么不去找官府?欺软怕硬的家伙。”

    男人也觉得这两个人很是玄妙。

    官坊当然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秦律严苛,妨碍官坊役使的行为属于重罪。

    两个脑子不太好的儒生煽动女子拒绝上值,被认定为“乱法”和“匿户”,他们被判处“赀罚”(罚款财产)、“城旦舂”(苦役)。

    他们的行为影响不大,不然真的可以判处死刑。

    因为他们宣称自己是儒家弟子,便有人将此事禀告给了咸阳儒家的领头人淳于越。

    淳于越天塌了。

    他本来琢磨着始皇帝让扶苏开始办实事,他们儒家要好好争取这位即有希望继承大统、又偏向儒家的长公子。儒家已经开罪始皇帝了,不能再在政治领域无人占领。

    儒家虽然备受打压,但儒家弟子的人数其实并不算少。

    如今法家一家独大,大秦奉行以吏为师,朝野上下官吏几乎都出身法家。儒家比不上法家显赫,和曾经并列为显学的墨家相比,又好上不少。

    毕竟墨家,可是连组织都断裂了啊。一分为三,相里墨又被大秦收编,很难继续传承。虽然如今背靠神使占领一席之地,未来却是未可知的。

    淳于越好不容易带着一些弟子挤进了扶苏的抚农工作,正与关中三老展开亲切和蔼的问候,磋商种麦事宜,暗搓搓在宣传口为扶苏造势。

    什么“宿根越冬乃得嘉穗,犹君子守节终遇明时”。

    什么“公子施仁政于井陌”。

    儒家和三老简直有无穷无尽的话可说。

    首先,三老是秦在县、乡设置的基层教化官吏,主要负责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三老一般来说由地方上年高德劭、品行端正、有威望的长者担任。

    那可不是巧了。

    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正是“教化”,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强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儒家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尤其是孝悌、仁义、忠信等伦理规范,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三老作为地方道德楷模和乡贤的角色定位,完美契合儒家对“君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