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40-50(第6/16页)

    他在修补成年工匠雕刻铠甲纹理后留下的小裂缝。

    “你的阿父也是工匠,所以你才来骊山做工匠?”

    秦统一后从六国各地征集工匠,少年原是韩国人,随父兄迁徙至咸阳。他的父兄也在陶俑区中制作陶俑,做的活儿比他精细。

    少年郎沉默地点点头,林凤至正待说上两句,一个护卫上前在她耳边低声说道:“神使,扶苏公子来了。”

    她闻言望去,只见大秦著名的长公子穿着玄色右衽窄袖袍,腰间以玉饰点缀。

    恍然如萧瑟秋季中一点温润的风雅。

    来人微微提起些许笑意,唤道:“神使。”——

    作者有话说:*中国古代石磨盘研究_曾慧芳

    第44章 时间大法

    得知扶苏的来意后, 林凤至仔细看了看扶苏递过来的竹简。她心中惊讶,不由得猜测始皇帝是不是真的要培养扶苏做继承人。

    正史上他直到最后才决定让扶苏继位。

    别管扶苏有没有继位,至少最后嬴政的选择是他的长子。

    扶苏计划在关中老秦腹地试点种植冬麦。此外还联合治粟内史派来的农官尽量地了解冬麦的习性, 让几人将其编成简册,预备着派遣小吏下乡诵读讲解。

    此外, 为了激励黔首试种冬麦,可免次年口赋, 丰收者可额外赐爵一级。若遇灾歉收, 准许以麦田抵减当年徭役。

    他还打算邀请关中三老参与督导, 试图利用三老的乡土威信劝导农民。

    对于官员,他将推广成效纳入县令考课,增产者记为“最”, 惩罚却几近于无。

    他深知麦饭难咽,将在咸阳城和渭水河畔增设石磨和水力磨盘。

    扶苏此番前来, 就是为石磨盘和水力磨盘而来。

    石磨盘这东西并不稀罕,咸阳宫中早就有了。稀罕的是林凤至这儿的石磨盘做过改良,研磨小麦能更快更细腻。水力磨盘就更不用说了,连墨家弟子都为此震惊, 只怕到时树立在渭河河畔,不知多少人会来凑热闹。

    林凤至看完他的计划,只能说扶苏不愧是以“仁德”著称。

    “公子的计划已经十分完备, 石磨盘和水力磨盘的制作方法我也绝不藏私。”林凤至说道,仁德是件好事,只是不知道最终冬麦的推行结果如何。

    想必始皇帝也很想看看自己的长子能力如何。

    “我那儿有一些农家弟子,近日也在研究冬麦,做出了一个方便耕种的东西,也就是改良的直辕犁。公子若是需要, 不论人还是物,尽可带走。”

    林凤至对始皇帝给扶苏的考验没有兴趣,但既然冬麦推广的活儿到了扶苏的手上,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吃得好,林凤至索性将许刍等人交予扶苏。

    他们近来翻阅不少典籍,《吕氏春秋》的《上农》四篇、《管子》、《孟子》都被翻遍了。

    倒也总结出来不少好东西。

    因为关中也有一些人种植麦子,还特地去黔首家中闻讯种植麦子的注意事项。

    走访了几处,收获颇多。

    她不通农事,却把对方的付出记在心里,如今正逢扶苏推行冬麦,何不乘势而为?

    扶苏拱手作揖:“扶苏替天下黎庶谢过神使。”

    林凤至摆摆手,她不是知识的生产者,她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搬运工勤勤恳恳哼哧哼哧地拿出跨时代的产物,在寻找回家路途之余抱着来都来了又暂时没法走的心,一点点地改变大秦。

    咸阳是经受惠及最迅速和最大的地方。

    纺织官坊落地,因为规模不小,吸纳了咸阳城及周边村镇的女性成为纺织女工。

    官坊之中,除了斜织机以外,花楼织机、水转大纺车也在楚墨和相里墨的通力合作之下相继落地。

    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

    咸阳对生丝、麻和染料的需求激增,不少黔首下定决心来年种植桑蚕和苎麻。此外,缫丝、绩麻等相关的初加工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充足且廉价的布匹供应,也使得黔首穿衣成本降低。

    巨量布匹除了流于市场,还被制成了秦军的军衣、帐篷或者旗帜,提升了兵卒的保暖和基本装备,最直接的,便是秦军的士气更加高昂了。

    纺织官坊的巨大成功,为国库带来了庞大的赋税。

    始皇帝再一次将目光放到了墨家身上。花楼织机、水转大纺车为大秦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近乎颠覆性的财富,嬴政重新开始评估墨家技术的价值。

    在他看来,只要能增强国力,何乐而不为。

    大秦的赋税来源主要有三,一是田租和口赋,口赋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二是徭役这种隐形税收,有些人为了不服徭役会交免役钱;三是盐铁的专卖,官府控制矿山、盐井,高价出售给黔首。

    纺织官坊经营不过几月,竟然占了总税额的百分之三。

    除了纺织官坊以外,高炉炼铁的影响也让始皇帝十分满意。

    因为炼铁方法的转变,现在能高效、大批量生产优质钢材,铁器的价格大幅度下降。这使得铁器在农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耕和垦荒的效率提升。大秦“废井田”的政策落地更快,不少黔首琢磨着明年开垦更多的荒地。

    更重要的是,高炉炼铁吸纳了原来军工产业的失业人口。

    统一之前,大秦的兵器制造、战车制造等军工产业因为长期战争而需求旺盛,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在统一之后,战场几乎只剩下北边匈奴,大量的铁器官坊倒闭,工匠、士兵转业者超过百万人失业。

    滞留在咸阳的失业军人成为了不稳定的因素。

    朝野上下都需要一场战争或者新的产业来解决这一批人。

    在原来的历史线中,百越战争应运而生,同时,始皇帝还投入大量的钱财进入基础工程建设,譬如修建长城,试图以工程吸纳人口。

    但是这些行为并没有缓解到根源的问题,反而加剧了和民众的冲突,也成为了秦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索性现在产业转行及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大规模女工的存在,使得部分女性在家庭之外的经济贡献变得显性和重要。她们能获得一定的报酬,也使得她们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

    纺织官坊做工的阿禾就是这样一位被影响到的女性。

    阿禾的绣工很好,她的刺绣能在咸阳市亭卖出一个好价钱。

    因此,她被征入了官坊之中。

    实际上,在秦代,无论男女只要到了十五岁,每年都需要服役,只是服役的方向不同。

    男性服役主要是兵役、筑城、修建陵墓和粮草辎重的转运,女性虽然免于战场和重体力徭役,但同样需要承担纺织役和农忙时的征调。每户人家每年都需要缴纳一定的布帛赋税,这一部分通常由女子来完成。

    若是丈夫犯罪被判处修陵墓,妻女则会被编入“舂米”、“择米”的队伍。

    阿禾的丈夫没有那么混不吝到犯罪。但他打她,后来,她向官府告发了丈夫的行为,她的丈夫被判处剃除须发并服劳役。

    “夫有罪,妻告发”,官府定罪后婚姻自动解除,也算是秦律的好处之一了。

    因为自己与丈夫和离,阿禾关注着这方面的事情。

    她听闻很多女子告发丈夫之后并未和离,因为若是和离,土地房屋归夫家所有,她们难以独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