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40-50(第13/16页)
掉。
对于欣赏、需要的人才,他可以给予无上的恩宠和权力,在自身弱小、需要吕不韦的时候,他可以口称仲父。当吕不韦成为他亲征的阻碍,他也可以毫不犹豫地罢免他。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较为强盛的一支,儒家思想中所谓“仁政”、“复古”的理念与他采取的措施形成直接的冲突。
嬴政觉得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他又没有将儒家的经典销毁,更没有将儒家的人杀掉。儒家不插足扶苏种麦一事,他自觉自己还会继续包容。
毕竟朝臣之中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他也感觉到了大秦治下的暗涌。
“陛下打算如何处置儒家?”林凤至又问。
始皇帝薄唇微启:“自是按大秦律法行事。为首者坑之咸阳、夷三族。其余从者,妖言乱政,杀之。”
温暖的室内也无法消弭始皇帝冰冷的杀意。
林凤至猝然警觉,这何尝不是一种“焚书坑儒”。
始皇帝看见她的神情,他抬手摁了摁太阳穴:“神使觉得朕不该这么做吗?大秦律法如此。”
林凤至坚定地摇了摇头,她说:“不该。”
她想起了骊山陵墓中服役的千千万万个人,想起那个年龄未到身高到了的少年,想起许刍他们休息时提及的黔首们要缴纳的泰半赋税,想起千灵县那个因为缴纳鸡羽不足而惆怅的巴人,想起相里墨中郁郁不得志的墨家弟子
她再一次说道:“不该。”
始皇帝眼中聚起些许冷意:“大秦律法如此。”
“便国不法古,治世不一道。这还是陛下告诉我的。”林凤至站起身,活动着自己略微僵硬的手脚,她毫不畏惧地盯着始皇帝的双眼,语速很快:“我从前只告诉陛下,大秦二世而亡,还未曾告知过陛下缘由,想来陛下还以为是自己仓促离世而奸臣逆子作乱。”
始皇帝纵然已经知道大秦二世而亡,再一次听到,心中也不由得紧了一紧。
他安静地看着林凤至,等待她石破天惊的一语。
“大秦,是通过对六国的军事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大的国土。如何治理这样的一个国家,且又没有可以借鉴的治国经验,对陛下、对大秦朝臣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始皇帝心中认可。
秦并六国,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北达河套、辽东。管理如此辽阔且多样的土地,无论是信息传递、物资调运、军队调动都极其缓慢且成本高昂。
大秦治理的核心难题在于,地理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地方势力(六国旧贵族、豪强)潜在威胁大。
如何确保地方官员忠诚并有效执行中央命令?如何防止地方坐大或叛乱?疆域辽阔导致信息传递滞后,中央难以实时了解地方情况,地方也难以及时获得中央指令。行政效率低下。各国货币、度量衡标准不一,严重阻碍经济交流和赋税征收。
商鞅变法后,秦国在关中及新征服地区成功推行了郡县制、军功爵制、严密的户籍和法律制度。这是秦统一后制度的主要蓝本。
韩非、李斯等人的法家理论提供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严刑峻法、富国强兵的理论基础,成为秦治国的指导思想。强调法令的统一、吏治的严明、君主的绝对权威。
始皇帝和群臣给出的答案是,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修建长城和驰道,贯通南北,巩固边疆。
这些举措确实确实绝妙,不仅奠定了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框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
“但是,法家长于‘取天下’,但在‘守天下’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过于强调高压统治和严刑峻法,缺乏弹性。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用人和敛财。秦统一全国后,财政拮据,国库空虚,百废待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积极和消极两种。陛下恰恰用了最消极的办法,将压力转嫁给黔首,增加对百姓的摊派。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无休止的摇曳压的黔首喘不过气,黔首挣扎在死亡线上。*
“至于用人,就更不必说了。陛下自己也有感触,不然为何要开辟新的战场。陛下以为,所谓六国余孽为何如此激烈的反秦,使得陛下东巡镇压?不就是因为陛下斩断了他们的上升通道吗?陛下也未曾意识到,六国之民,已经是自己治下的百姓了。六国之中,难道全部都是忠心旧主之人吗?六国黔首,难道都是冥顽不灵之人吗?难道没有一个人想要继续往上爬吗?是陛下,将自己的敌人越弄越多。陛下尚且可以弹压,后继之人还能有陛下的才智和能力压制吗?
“大秦的速亡,归根结底是过度的赋税徭役和用人不当造成的!士民咸怨啊陛下!”——
作者有话说:*法家思想与秦王朝灭亡关系新论-徐卫民
昨天我以为我能在高铁上写完,没有[鸽子][鸽子]回家洗漱完打开电脑,写了一会儿缓缓下滑入睡。
我忏悔。
并为大家发点小红包以表歉意。评论即可。
第49章 与嬴政相辩
大秦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议题。可以说写一本博士论文也不为过。
无数人在这个议题之上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研究, 最终形成了最精髓的答案——民心。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林凤至以为始皇帝会动怒,因为她的这番言论直指其统治根基和身后事, 是对他毕生功业和智慧的彻底否定,极大触犯了帝王不可侵犯的尊严。
实际上, 嬴政在林凤至激烈的言辞当中寻找漏洞。
他修长的手指轻叩案几,头顶的冕旒随着他轻轻歪头的动作而倾斜, 他于垂下的五色玉珠中淡笑:“天下百年割据, 城池毁损、河道淤塞、量衡混乱。朕修驰道通天下, 筑长城御匈奴,欲凿灵渠运军粮——此非靡费,实乃万世基业之本。若论空虚, 根源在六国。韩魏冶铁之利尽归豪强,楚越盐铜之税不入府库。朕扫清积弊, 方使财归中央。不筑长城,匈奴岁岁掠杀,死者何止百万?孰轻孰重?”
始皇帝并未反驳林凤至所说的法家在守天下方面存在缺陷这句话。
自商鞅变法后,法家就成为了大秦的治国基石。法家使秦国从边陲小国崛起成为统一霸主, 嬴政对法家是有依赖的。
秦法严苛吗?确实严苛。
连坐盛行,轻罪重罚。
他这些时日除了按照林凤至给的时间表科学饮食作息,他也在思考, 原来的自己临终时做的抉择。
难道原来的自己选择扶苏作为继承人,就没有别的心思在里面吗?仅仅只是因为他是长子,在诸子之中还算有能力吗?
不是的。
他常常想起玄鸟梦境之中博浪沙的刺杀。那携着劈山倒海之势的铁锤向下滚来砸中他的副车,他没有一刻忘记这个梦。
只是后面接着关于自己死亡的梦更加惊骇,所以他才迫切地想要弄清楚自己死亡的谜团。这并不意味着他遗忘了这个梦。
实际上,玄鸟示意的每一个梦他都在反复地咀嚼和推测, 到底是怎么样的进程才会导致那样的结果。
嬴政想到博浪沙的刺杀,也不免心惊。他一生经历过的刺杀不算多,许多都被消弭在无形之中。真正舞到他面前的屈指可数。
他现在切身经历的刺杀有两次,第一次是一统六国之前荆轲为燕国刺杀他,还有一次是天下初定时,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