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50-6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50-60(第11/23页)

深邃。儒家将他放进三皇五帝、尧舜之中类比,对于始皇帝来说,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文化认同。

    遥想一年多前,他在泰山封禅,不也是想要证明自己不仅是人间至尊,更是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功绩足以与先代圣王比肩,甚至超越他们。

    然而,一思及泰山封禅,始皇帝原本火热的心蓦地冷了下来。

    他这个人记仇得很,年少时在赵国欺侮过他的人都被他坑杀了。赵国灭国之时,他可是特地从咸阳赶到邯郸去的呢。

    他可没忘记泰山脚下齐鲁儒生对他的讥讽。

    始皇帝眯了眯眼,并未对这番比拟做出直接回应,只是微微颔首,示意那老儒和叔孙通坐下。

    因为始皇帝的倾向,歌舞中不自觉带了玄鸟的元素,此前为神使汇编的舞曲《玄鸟》再次唱响咸阳宫中。

    林凤至看着为首带着金色面具的舞者,思绪万千。

    玄鸟玄鸟,是什么选中了她?是什么带领她来到大秦?她有什么任务吗?她还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吗?

    穿越之前,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那么思念,直到现在才恍然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是多么珍贵。

    她的亲朋好友们还在现代,恐怕没人想过她仅仅只是出一趟门就来到了千年之前的朝代。

    上位者的生活确实能超越时代的舒适,但远远比不上现代社会一个普通人能获得的快乐。

    林凤至望向四周,看向这一群在史书上或名留青史或不见经传的人,他们活生生地在她面前饮酒作乐,嘴角噙着笑意。

    林凤至想,如果可以,那她还是想要回家的。

    对始皇帝再推崇,也不意味着她能够放弃自己的一切为始皇帝的大业干到死。

    待到歌舞暂歇,酒过三巡,始皇帝缓缓放下酒爵,目光扫过全场。

    喧闹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始皇帝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

    “今日,朕心甚悦。”始皇帝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在大殿中回荡,“大秦欲建万世之基业,需有源源不断之才俊。朕,与神使和诸位商议之后,朕深感旧时选官之法,已不合时宜。朕决意推行科举,以考试选拔天下贤能,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此言一出,台下响起一片细微的骚动和议论声。科举,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他们在新的制度下,又会何去何从呢?

    始皇帝稍作停顿,继续道:“至于科举所考之内容”他拉长了语调,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法家为我大秦之崛起与兼并六国做出的贡献,朕不会忘,大秦也不会忘记。因此,科举当以法家学说为主,占据五成。《韩非子》、《商君书》,以及现行秦律律文,为考试之核心。明法度,知赏罚,方能辅佐朕,治理这煌煌帝国。”

    法家众臣闻言,精神一振,脸上难掩喜色,但依旧保持着克制。

    而其他各家学派的人,则神色各异,农家、墨家尚算平静,他们本就更重实务。

    一些儒生们的脸色则瞬间变得有些苍白,那刚才献媚的老儒,笑容僵在脸上,显得颇为尴尬。

    儒生之中,叔孙通似乎了悟什么,眯了眯眼睛。

    果不其然,始皇帝接下来的话,又给他们留下了一丝念想,或者说,一道难题。

    “至于尔等百家之学”始皇帝的目光扫过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席位:“非是无用。若有能经世致用,富国强兵之策,能令朕满意者,亦可纳入科考,或特设科目选拔。”

    他单独提点出了墨家和农家:“农、墨两家,可入科举之中。”

    始皇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法家是核心和基础,是入场券。你们其他各家想分一杯羹?可以,拿出实实在在能让始皇帝看得上、用得着的价值来。

    农墨两家今岁的贡献看得见摸得着,你们其余几家想要?可以,拿出你们的价值来。

    宴会继续,丝竹之声再起,但气氛已然不同。

    颂扬之声少了,多了许多深思与盘算。诸子百家都明白,始皇帝不仅用刀剑与律法塑造着他的帝国,如今更要通过科举,牢牢握住思想与人才的方向。

    从前名士大贤瞧不上的秦国,终于用纸和学宫一步步逼他们就范。如今的科举再不入局,以始皇帝的虎狼风范,来日传承危矣。

    一场新的竞争,就在这觥筹交错之间,悄然拉开了序幕。大秦的未来,将在这既定框架与有限度的开放中,走向未知的远方。

    那老儒还沉浸在方才的情绪之中,举着酒爵的手微微颤抖,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不安地晃动。他能感觉到周围同门投来的目光,有惊愕,有失望,更有无声的质问:我们刚刚的颂扬,岂非成了天大的笑话?

    他心中已是惊涛骇浪,不住地低声道:“法家为主法家为主那我儒家‘仁政’‘德治’‘克己复礼’之说,该置于何地?废除肉刑的示好,难道只是为了此刻堵住我们的嘴吗?”

    一股巨大的屈辱和失落感攫住了他。但他深知,此刻绝不能表露半分不满。

    他极力控制着面部肌肉,缓缓坐下,目光低垂,仿佛在虔诚地领会圣意,实则指甲已深深掐入掌心。

    年轻的儒家弟子们则远没有这般城府。

    他们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困惑与愤懑。

    有人低声嗫嚅:“怎会如此?陛下既行仁政,为何不考我儒家经典?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科举选士,不正该考校《诗》《书》《礼》《易》吗?”

    但他们不敢大声,只能在席间交换着焦虑的眼神,仿佛看到了自家学派的仕途之路。

    而叔孙通一派的儒士,却与他们全然不同。叔孙通甚至感觉到一丝欣喜。

    儒家此前得罪始皇帝十分彻底,如今还能在始皇帝手下得到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实属不易。

    叔孙通甚至觉得方才的老儒太过天真。法家为大秦效力多久?儒家又为大秦效力多久,孰轻孰重还分不清?

    想与法家同一个待遇,就要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价值。

    什么叫废除肉刑的示好?是他们需要去讨好始皇帝才是。今时不同往日,正是大争之世。

    叔孙通研究儒家经典多年,他有信心儒家经得起始皇帝的考验。儒家的学识不正合乎大秦治理的需要吗?

    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一定会让儒家圣贤的声名传播到这片土地的每一寸。

    与儒家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家席位上一片刻意压抑的振奋。

    几位核心大臣,如李斯,脸上没有任何明显的喜色,反而更加沉肃。

    他缓缓捋着胡须,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尤其是儒家那边的反应。

    然而,胜利的喜悦很快被更深的警觉所取代。

    李斯深知,地位越高,靶子越大。

    始皇帝虽然尊崇法家,但要求的是“法”出于上,绝不允许法家学者借此结成私党,或像儒家那样妄议朝政。

    他必须表现得更加公正、更加无私。

    于是,他率先起身,向始皇帝深深一躬,声音平稳而有力: “陛下圣明。以法取士,方能甄选明律令、通事务之实干良才,使天下吏治清明,法令畅通。臣等必当恪尽职守,为陛下编定科考律文纲要,绝不敢有丝毫偏私徇情。”

    这番表态,既是拥护,更是划清界限——法家是皇帝手中的工具,而非自成体系的势力。

    其他法家官员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