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

40-5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在秦朝忽悠人的日子》40-50(第2/16页)

若是做成小角再加厚,那这块锻铁能用的时间就加长了,如此一来,岂不是减轻了黔首的负担?”

    “还有这里,”胜宽点了点曲辕犁上的牵引点:“可以借鉴,分散牛肩上的压力。”

    林凤至边听边总结:“也就是说,还是要保留直辕犁的主体结构,以轻量化辕体、低阻力牵引和强化碎土为核心。”

    她又重新在布帛上画下改良版直辕犁的图样,边画边调整:“好了。

    “不论是曲辕犁还是改良版直辕犁,我都要。大秦疆域辽阔,南用曲辕犁,北用改良版直辕犁,黔首都有美好的未来。这只是初版的图样,做的时候哪里有不合理、谬误的地方我们再改,此事就由相里工师负责,若是需要什么人手、材料,只管开口。”

    相里梁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旋即领命:“唯。”

    农具的问题告一段落,她又召来许刍等农家弟子,问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在柯珞人族地呆了那么久,你们觉得面食好吃吗?”

    许刍一愣,回味起了面条的劲道、包子馒头的暄软,喉头滚动了一下:“自然是人间美味。”

    “那为何从湘山一路走来,收割了粟、黍之后,没人种冬麦呢?”

    早在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就开始有人种植冬小麦,但尚未普及。要说大规模开始种植冬小麦,还得到西汉武帝时期。

    为什么呢?

    许刍答道:“神使,我们在柯珞人族地喜欢吃小麦,是因为有石磨将其磨成面粉,进而做成其他美食。甚至后面还有水力磨盘来磨小麦。但是关中、关中并未有那么多的石磨。麦饭割嘴难咽,若非是贫苦人家,谁也不愿意去吃麦饭。”

    “石磨不必担心。我只担心麦种够不够、好不好,能不能扛过冬天。若是真能种上冬麦,收割粟、黍之后,这青黄不接的日子,也有盼头了。”

    在座之人尽皆动容,连护卫也有所感怀。

    “好吧。”许刍咬了咬牙:“若是种植冬麦的黔首能得些许好处,我想他们会更加心甘情愿地去做。来年也能有更多的麦种可以选择,神使,你以为呢?”

    林凤至颔首,她说:“我会与陛下商议。”

    她感觉问题不大,在族里的时候,始皇帝哪日不整点面食?再说种植冬小麦最终富裕的是他的国库,大规模推广之后,能收上来的税收有多少,想都不敢想。

    粮食的品类选择多了之后,能活下来的黔首就更多了。

    利大于弊。

    始皇帝会怎么选显而易见——

    作者有话说:*《武备志》五色烟方子

    本来想直接苏曲辕犁的,越查越不是那么回事。曲辕犁在北方的适用性比较低,后面描述的是明清时期改良的直辕犁——山东“闯犁”。

    第42章 众所周知,始皇帝非常惜……

    众所周知, 始皇帝非常惜命。当然,准确来说是极度渴求长生。

    所以,当林凤至的诉求带到咸阳宫时, 惜命的始皇帝正在自己的寝殿悄悄地做五禽戏。

    毕竟惜命的同时也要脸,始皇帝觉得, 五禽戏嗯,有些折损帝王威严。

    他严格遵守林凤至给出的作息表, 什么时候用膳、什么时候就寝、勤于政务多久之后歇息, 都明明白白地标注好了。

    侍候的宫人们也不敢打扰他。

    始皇帝闭目收势, 凝神静气感受身体的变化。

    始皇帝既是久坐虚劳,又是中岁倦怠。坚持了一段时间的五禽戏,只觉舒筋活络, 如春冰乍泮、又似复归婴孩,若枯木逢霖。

    更可贵的是, 其法简而境深——方寸之地可习,晨昏片时足用,真所谓“大道至简,大味必淡”。

    按林凤至的说法, 就像给身体这台运行多年的机器进行温和而有效的保养。它能修复僵硬、润滑关节、疏通气血、减轻压力、提升活力,从内而外地促进健康,延缓衰老。

    五禽戏之功, 在强五脏而培元气,在调形神而合天道。习之既久,则外则筋骨轻利,内则神气清朗。

    始皇帝睁开眼睛。

    门外的宫人听到动静,遂推开门进来。

    始皇帝身上微微发汗,宫人用打湿的布巾擦拭。

    “陛下, 李相着人来报,官坊一切运转良好。”

    始皇帝抬起手,自有人为他更衣。

    “监御史史禄已经出发前往湘水,估摸着月底就可以开始修建灵渠,以保证粮草运输无虞。”

    “另外,夏太医令与太卜观月着手研制的痢疾方子有了新的进展,原来的方子只能治轻度痢疾,现在范围更广了。”

    “章将军欲派间人伪装成商队深入百越,绘制水系、部落分布,他战意正盛,只是听从陛下的指令,还未前往百越。”

    始皇帝听到此处,不由得笑了笑,终究还是年轻人,沉不住气。不过想法是好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粮草运输的道路还未打通,也不急功冒进,而是想着先了解对方。

    “另外,神使去往骊山后与苏少府相见,商谈的内容在竹简中。神使今早与墨家、农家协商了改进火药、改进农具两件事,分别交由楚墨钜子胜宽与工师相里梁负责。这是神使交代给您的信。”

    宫人将竹简和信奉上。

    始皇帝展了展衣袖,一目十行地将竹简上记录的内容看完,不由得勾了勾唇角:“钱帛动人心啊。连苏河也能拉下脸面去求神使。”

    更让始皇帝高兴的是,神使并未表现出查收纺织利益分配的姿态,虽然说林凤至开口要他一定会给,但这样有分寸的人谁不喜欢?

    始皇帝想了想,又问道:“骊山那儿安上高炉了吗?”

    “回陛下,因着高炉需要阴干,约莫再有两日就能做出。”

    高炉炼铁的地点,预设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渭北台塬,那儿紧邻铁矿,运输也方便。再加上位于咸阳宫以北的缓冲地带,卫尉大军也基本上驻扎在那儿,很大程度上可以隔绝外界破坏的风险。

    更别说那一带森林密布,木炭源源不断。台塬地势南倾,到时炼铁产出的烟也不容易吹到咸阳城中。

    另一个地点自然就是神使所在的骊山了。

    只不过出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考虑,骊山的高炉炼钢设置得并不大,仅供神使及其手下使用。

    “在关中试种冬麦?”始皇帝皱了皱眉。

    他仔细看林凤至上疏的理由,冬小麦秋播夏收,可补粟不足,在夏季青黄不接时可以获得新粮补充。如此一来,能有效缓解因旱灾或青黄不接而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

    后面林凤至引用了现代农学的观点,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可以规避单种作物种植带来的危险。

    始皇帝看了会儿,不由得想到一个他讨厌的人。

    吕不韦。

    他汇编的《吕氏春秋》中就已经明确写道:“谷田必须岁易”,也就是说记载了作物轮作、土壤改良的经验。

    彼时始皇帝还未亲政,夜深时心中带着难以言喻的情感将《吕氏春秋》读了又读。

    如今纵然吕不韦身死,却也将《吕氏春秋》的内容记了下来。

    他顿了顿,问道:“扶苏呢?叫他过来。”

    扶苏同样居住在咸阳宫中,不多时便到了。

    宫人将林凤至的上疏折子递交给他。

    扶苏先是一愣,再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