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我在苏轼府上当厨娘

120-13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我在苏轼府上当厨娘》120-130(第10/21页)



    “陛下,苏轼救人不假,可因他之故致人死亡之事也是真,每人失去生命的人亦是您的子民啊,他们无辜丧命,您当怜惜啊!”又有与王家交好的官员站出来说道。

    “如今这事儿头尾还不清楚呢,就盼着定苏轼的罪,是何居心?!王瑞再怎么也不是当事人,当时的知州是徐君猷,要查便从他问起吧。”章惇手底下的言官义正言辞的说道。

    官家揉了揉额头,派了自己身边的两个内侍官出皇城去查苏轼所犯之事,内侍官是天子近侍,一生只忠于天子,不参加前朝的任何党争,有时候相比前朝的大臣,官家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内侍。

    然而,在内侍官去黄州查案期间,苏遇原本的调令被吏部扣住了,吏部尚书给官家谏言:“犯官之子,留京为官不妥当。”

    官家不欲放走苏遇这样的人才,心里也对苏轼被弹劾之事犯嘀咕,两相对冲,苏遇又变成了待遣状态。

    苏遇得知朝中之事后,经过章惇之手又接连给官家上了两封扎子,一封主要陈情当年时疫时这十几条人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另一封是乞求能以自己的功名换父安,两道扎子都留中不发,彻底僵持住了。

    看似官家摆明了除了内侍官的调查,谁的话都不肯信,实际是官家舍不得放苏遇离开汴京。

    但无论如何,只要内侍官一日没回京,所有的事都不能盖棺定论。

    苏遇从初夏等到入秋,终于等来内侍官回京。

    黄州知州王瑞弹劾苏轼之事属实,但这十几个苦主的未亡人纷纷作证,自己的亲人当时已经病的药石罔医,左右是个等死,不如试试苏轼的新药,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他们的家人福薄祚浅没有被救回来,但多的是被救回来的人,府志里的记载其实是官衙对时疫的行医记录,并不涉及什么草菅人命的纠纷。

    甚至内侍官拿到了苦主家属的陈情书,每一户人家都在陈情书上按了手印。

    原黄州知州徐君猷在病榻上爬起来亲自陈述当年的事情经过。

    事态发展到这里,怎么看都是苏轼是被冤枉的,被政敌们联手做了局。

    然而王瑞是不肯任由事态这么发展的,他攻击苏轼不成,改为攻击圆娘的饕餮小筑,状告圆娘在黄州飞扬跋扈,恶意竞争,击垮他人食肆之事。

    没两日,苏轼自己上折子,认下一切事。

    朝堂死一般的沉寂。

    圆娘伏在苏遇的胸口处大哭,边哭边问道:“师父明明是被冤枉的,他为什么要认!!他为何要将所有事的都揽到自己身上,为什么?为什么?”

    苏遇轻轻的拍着她的肩膀,只道是:“一切都会过去的。”

    他未出口的话却是:而你,我们苏家所有人的掌上明珠,不该活在无休止的政治漩涡中,你值得更好的日子。

    你是我们苏家所有人的软肋,为了你我们什么都肯做,如果爹爹不肯认罪,那群人便会蜂拥而至,像闻到腥味的野狗,一同凑上来撕咬你。

    官家坐在御书房里沉默不语,他看了好几遍苏轼的认罪扎子,最后气得将其狠狠的拍在御案上!

    龙颜盛怒,底下的人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开始眼观鼻鼻观心的修炼“默”字诀。

    官家揉了揉眉心道:“这林小娘子给你们一个两个的都下降头了?!”他这话是冲着蜀国长公主说的。

    蜀国长公主叹了一口气说道:“回官家的话,降头不曾下过,只不过我们都是知恩图报之人,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每月仅靠领一百五十个旧酒囊过活,先前的黄州知州徐君猷看不过眼,拨了五十亩废弃的旧营地给苏家耕种,不过,自从王瑞做了黄州知州后,他连这五十亩旧地都收了回去,宁肯闲置也不许苏家再耕种,若是没有圆娘在黄州经营食肆,苏家人早喝西北风去了。”

    “王瑞指责圆娘在黄州飞扬跋扈,实际不过他自己颠倒黑白,黄州最大的酒楼就是王瑞暗地里收买经营的,他屡次三番对圆娘出手,被圆娘化解了,他自己经营不善致使月升楼落得倒闭的下场,他不能将所有的过错都赖在圆娘头上。”

    官家长叹一口气道:“现在还说这些有什么用?苏轼俱都白纸黑字认了罪,该过的官署都过了一遍,即便是朕也不能改变什么。”

    蜀国长公主擦了擦眼泪说道:“我说这些主要是为圆娘鸣不平,她只是个女儿家,如何承受得住朝堂上的怒火,望皇兄明鉴。”

    有了苏轼的认罪书,吏部、台谏、政事堂、官家必须得给朝廷个说法。

    明明苏轼是被冤枉的,那又如何呢?!

    苏遇留京是万万留不得京了,调令得重新改派!

    几番撕扯下来,官家欲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作为弥补给苏家的代偿,任命苏遇为泉州市舶司副提举,而苏轼则被贬谪惠州!

    苏遇接到调令后,收拾包裹准备前去赴任,圆娘也收拾了自己的小包裹与他一同出京。

    “圆妹,岭南荒芜多瘴气,留在蜀国长公主身边吧。”苏遇如是劝道。

    圆娘摇了摇头道:“不,我要去看看师父,我想他了,也想家了。”

    苏遇注视她良久,终是点了点头,二人携手出京,一路南下。

    此时苏轼已经携家眷离开黄州前往岭南了,宛娘和王适留在黄州继续经营着饕餮小筑,二人在出不出售饕餮小筑之间摇摆不定,最后决定还是看看苏轼在岭南的情况再说。

    再者说,苏轼的雪堂还没来得及收拾,这又是一个大工程。

    圆娘与苏遇在杭州熙宁驿便要分别了,苏轼的安置公文发得急,他已经先行一步到达了湖广一带,苏遇这一赴任父子两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逢,她有意催着他赶紧南下,兴许还能追上他爹,哪怕团聚一会儿也好啊!

    而她则要折返黄州去收拾雪堂里的书籍,处理饕餮小筑相关事宜,待黄州的事儿厘清了,再去岭南和师父团聚。

    第126章

    杭州,熙宁驿。

    圆娘一早起来收拾行李,拆分她从汴京带出来的财物。

    “师父南下走得急,饕餮小筑这些年虽然有所经营,黄州到底贫瘠,所赚也有限,他一定没有带太多的钱,俗话说穷家富路,黄州到岭南路途颠簸,需要花费的地方多着呢,二哥带上这些银两快快去追师父。”圆娘嘱咐道。

    “那你呢?”苏遇问道。

    “我给自己留了不少钱,二哥不必担心。”圆娘回道,她拍了拍两个行囊,继续道,“这个是师父的,

    这个是二哥你的。”

    苏遇道:“我有钱的,南下亦有官船乘坐,花不到自己的钱。这份你带回黄州,之后雇船南下也需要不少花费的。”

    圆娘摇了摇头,郑重说道:“泉州市舶司是朝廷新设的衙门,一应器物或许有所短缺,添添补补的话走公账报销亦需时日,你手里不多存些钱怎么能成?不要推拒,再推我可要恼了。”

    苏遇拍了拍行囊,叹息道:“别恼,我收着便是。”

    驿馆里的老梅焕发新机,红梅竞放,灿若云霞。

    圆娘推窗叹了一口气道:“又到一年梅花盛开时,记得我刚到苏家那年也是这样雨雪霏霏的天色,也是梅花盛绽的时节。”

    苏遇支了琴,边弹边唱《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砚怅然道:“也不知道天竺寺的梅花开得如何了?之前与郎君相交的高僧大能多数已经陨落,可见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