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世家子弟考科举

100-11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世家子弟考科举》100-110(第8/15页)

  “大局与大是大非,说起来太宽泛,我更不愿意用在最亲近的家人身上。我必须支持阿娘,除去阿娘的付出,她因为是妇人,天生不易,人生由不得她自己做主。我必须看到阿娘这点,记得阿娘这点,否则,我认为自己是人,我的慈悲,就显得格外可笑。”

    夏恪庵愣在那里,一瞬不瞬看着宁毓承。良久之后,他抬手抹了抹自己的脸,自嘲一笑道:“小七,你说得是,我自视甚高,称不上好人,甚至不算完整的人。”

    宁毓承道:“小舅舅,我并未有指责你之意,我们是亲人,我不愿意隐瞒,小舅舅坦诚,我也如实相告。”

    “我知道。”夏恪庵挥了挥手,惆怅道:“我并不会因此自怨自艾。大哥他们官运平平,我已经挣扎了这么多年,既然选择挑起夏氏,这个担子我已经搁置不下,便要肩负到底。”

    夏恪庵端起茶盏,朝宁毓承举了举,“争取做个清廉爱民的好官吧。”

    宁毓承一笑,端起茶盏与夏恪庵相碰,吃了一口茶,放下茶盏回屋去歇息了。

    夏恪庵的算盘落空,未待过年,朝廷旨意下来,着江南道驻兵杜将军领兵护送,将贺道年一等人马,连着家财押送进京。

    宁毓承早早出门,在城门外的茶铺要了碗浑茶,坐在那里目送兵丁押送着车马离去。

    贺氏父子在铺着厚稻草的马车上,女眷们则坐了有遮挡的车。尽快天气寒冷,看热闹的百姓还是络绎不绝,不断对着经过的车马议论纷纷。

    最后的板车上坐着徐先生与马先生两人,他们相对而坐,谁都没有说话。徐先生对着茶棚的方向,他看到路边的宁毓承,脸微微动了下,不动声色颔首致谢。

    这段时日在牢里,徐先生过得还算舒适,牢里的干草铺得很厚,恭桶收拾得勤快,还有热汤饭吃。

    狱卒始终弯着腰,背上鼓起一个大包,徐先生一辈子都忘不了。

    是当年他与宁毓承一起放出去的黄驼背。

    心存的些许善念,最后换来了回报。

    寒风吹来,徐先生鼻子发酸,他俯低头,将头埋在了手臂中。

    车马远去,宁毓承坐上骡车回府。到了二门下车处,宁悟明恰领着宁九郎宁八娘下车走在了前面。

    宁八娘刚学会走路不久,脚刚沾地,就迫不及待往前歪着身子跑,宁悟明怕她摔倒,赶忙追了上前,拉住了她的小风帽:“八娘,别跑啊!”

    宁九郎见状噔噔噔追了上前,咯咯笑着跑到了宁八娘前面,回头朝他喊:“阿爹也来追我!”

    宁悟明作势要去抓,宁九郎惊呼一声,转身就逃。父子三人笑着说着,在二门前传遍了天伦之乐。

    听到后面有车停下,宁悟明回头看来,见是宁毓承,他微微一愣,让长安带着仆从看着宁九郎宁八娘,他则站在那里等着。

    宁毓承下车后上前见礼,宁悟明颔首,抬腿向前走,问道:“去送你小舅舅了?”

    “去送徐先生一程。”宁毓承答道。

    宁悟明怔了怔,道:“相识一场,徐先生算不得打坏,你做得不错。你小舅舅替他说几句话,以后再出来做事是不能了,下场不会太过凄惨。”

    宁毓承唔了声,道:“我并未与小舅舅提过,让他帮着徐先生说好话,徐先生犯了事,按律处置便可。莫要高于律法的重,也莫要以权谋私,从轻发落。”

    宁悟明又一愣,他盯着宁毓承半晌,终于道:“小七,这些时日,你们母子相处得很好,阿瑛阿瑶还有你在一起,你们才是一家子,我不好前来打扰、”

    “阿爹,我没想那么多。阿爹也不要想太多,阿爹会是个好官,好人,好父亲,甚至好夫君。”

    宁毓承神色寻常,声音也平静,宁悟明心头却莫名难受。

    他这些好,却不是对宁毓承他们母子。宁毓承他们母子之间的亲近,与他也无关系。

    宁毓承并不在意,未尽之意,提醒他做错了事,就像是徐先生一样,要受到责罚。

    人不能贪心,得陇望蜀。

    宁悟明心情诡异地宁静,同时又觉着缺了一块。

    这是回江州府之后,宁毓承正式表态。

    他这辈子,永远失去了这个儿子,他们母子几人。

    第106章 ……

    夏恪庵押送贺道年进京后,朝廷动作迅速,贺道年家财充公,罢免官职永不起复。徐先生与马先生均被斥责,分别罚没钱千贯五百贯。

    所有罚没的私财,皆进了陛下的内帑。

    陛下高兴之下,着礼部赞溢了夏老太爷与田老夫人,齐氏被封为县君。

    夏恪庵从京城归江州府时,顺道带回了稻种。眼见春耕即将过去,在宁毓承的建议下,采用温水浸种的方式,在宁氏特意留下,以及自己的官田中,种下了异地而下种的稻。

    耽误的异地换种终于得以施行,宁毓华恰好赶上,几乎天天出城前往李家村,守着田中的稻谷。

    从春耕伊始,得天公作美,算得上风调雨顺。七月流火,田中的稻谷由青转黄,谷穗日渐饱满。

    田

    中的稗子,也随着稻一起疯涨,老农小心翼翼行走在田中,将齐连根拔起。稗子生命力顽强,只要沾着水就能活,拔起的稗子必须带走,免得又落回田中与稻争肥。

    太阳出来后天气炎热,宁毓华一大早就背着竹筐下了田。到了半晌午,能看到的稗子终于悉数拔掉,他方放下竹筐,在水渠里洗干净腿上的泥,趿拉着布鞋上了田埂。与种地的老农一样,裤腿仍旧挽着,随意在田埂上一坐,拿出水囊仰头猛灌一气。

    宁毓承没有下去,他在淤泥中不会行走,最初下去时,腿没拔出来,差点摔一跤。宁毓华并非心疼他,唯恐稻子被压坏,坚决不许他再下去。

    “大哥。”宁毓承戴着斗笠走过来,手上拿了只莲蓬,顺道递了过去。

    “现在的莲蓬还没长老。”宁毓华只看了眼,没有伸手去接。

    莲蓬时村中幼童嘴馋采了来,一定要分他,宁毓承很高兴收下,平时没少吃他零嘴的幼童,见到他拿了莲蓬,高兴得笑裂了嘴。

    宁毓承收回莲蓬,在宁毓华身边坐下,慢慢剥着莲子吃。

    风吹过,吹来阵阵热浪中,夹杂着草木与水淡淡的腥味,稻谷唰唰响。

    宁毓华拔了草根,在嘴里有一下没一下嚼着,望着面前的稻田出神。

    莲子吃完了,宁毓承拍拍手,转头看了旁边发呆的宁毓华几眼。平时宁毓华很敏锐,这次却毫无所觉,似乎是想出了神,眉头蹙起,看上去心情不大好。

    “大哥在想甚?”宁毓承沉吟了下,还是开口问道。

    宁毓华吐掉被嚼烂的草根,声音低沉道:“快出孝了。”

    非承重孙替祖辈守孝,一年的齐衰不杖期,下个月他们就将出孝。

    宁悟明他们守斩衰重孝,还需要两年,宁府仍然尚在孝期。除去婚姻嫁娶以及大张旗鼓举办筵席,孙辈等可回学堂继续学业,当差做事。

    宁毓华将要回京城候官,等候吏部的遴选。回到京城后,他肯定不会苦等,回到翰林院乃是轻易而举之事。

    “大哥是怕看不到收稻了?”宁毓承问道。

    宁毓华没有做声,过了好一会,他才低声说道:“我不想回去,我想守在田间地头。祖父去世虽伤心难过,但这一年,我过得很平静,满足。想到要踏足京城,我夜里时常会惊醒。”

    他抬手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