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百合耽美 > 西汉支教指南

110-12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西汉支教指南》110-120(第6/14页)

试点为由堵了回去。

    叔孙通见事不可为,也就不再多言,只是小朝会散了之后,他越想越堵得慌,不由得就派人去把好友陆贾找来,并跟他说了此事。

    “……什么唯才是举的科举制,依我看,就是他们大肆笼络人心的把戏,你不知道,方才在宣室殿里,张恢对着陛下和丞相那个谄媚的样子啊,简直,简直就是有辱斯文!”

    他也不管对不对了,先发泄一番怒气,骂两句对头再说。

    “可我倒觉得,这个科举制若是真能实行开来,对国家获得人才,是大有裨益的。”陆贾却说了句中肯的话。

    “你怎么帮他们说话?你难道看不出来,这事儿要是真成了,那我们儒家不是最大的获益者吗?难道你就不顾及自己人了吗?”叔孙通皱紧眉头抱怨了一句。

    “谁能不顾及自己人和本身的利益呢?我只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陆贾看了他一眼。

    “老友,你今日有些失了分寸了。”他这是在提醒他不要意气用事,应当冷静下来,这样才不会着了别人的道。

    “我那不是被他们排挤的吗?”叔孙通也郁闷的很。

    “你说道家和法家也不相通啊,如何就联合起来得了陛下的青眼呢?”他是真想不明白啊。

    “因为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集权,为了陛下,我估摸着,等科举制度顺利实行之后,他们肯定还有后手来解决选拔出来的人才的学派出身问题。”

    陆贾不愧是搞外交的一把好手,只凭眼下这点信息就推出了后续,且极度接近真相,也实在不是一般人。

    “那我们就这么干看着?”叔孙通摊开手,怎么想都想不出解决办法,一脸无奈道。

    “集权,集权有什么好?古代的圣贤君王,哪个不是垂拱而治?也就法家这种离经叛道的存在才会鼓吹什么集权政治。”

    “丞相和留侯也是昏了头了,竟被这家伙说动,难道他们都忘了秦朝的前车之鉴了吗?”

    他实在愤愤不平的很,吐槽张恢的同时,也顺带捎上了曹参和张良。

    “其实集权本身,也未必就全然是错,眼下朝堂上各种声音参差不齐,办起事来,亦是麻烦,倒不如统一于一体,这样于国家的未来,也是有好处的。”

    陆贾站在中立的角度评价了一下此事,言辞间可见他是肯定科举制,并倾向于赞同集权的。

    “你看你又来了,是,国家的将来要顾,可我们的利益也不能相让啊,不然忙活一场,全为别人做了嫁衣,你让我怎么咽的下这口气?”

    叔孙通一甩衣袖,可见是十分不满他的回答。

    “咽不下也要咽,你没看出来吗?陛下分明已经和丞相他们达成了一致,今日小朝会不过是试探我们的态度,兼顾拉拢其他朝臣的一场表演罢了。”

    “你若真把这表面功夫当了真,那我们儒家才真是没救了呢。”陆贾一针见血指出了重点。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说该怎么办吧。”叔孙通没法子了,只得朝他问策。

    “既然已经不能制定规则,那就只好利用规则了,通知我们儒家的学子,尽快赶来长安参加这次科举试点。”

    “不管选拔标准是什么,归根到底,是要为国选材的,这些人出来之后,八成就能直接做官。”

    “别管去哪儿做官,也不必在意官职大小,眼下能占住一个官位是一个官位,这样以后他们就是有什么后手,我们儒家也不至于孤立无援。”陆贾思虑再三后,提出了这等建议。

    “……也只能如此了。”叔孙通听到这儿,良久,叹了一口气后,点了点头。

    就在儒家有所动作的时候,法家和道家也在行动起来。

    道家是举办者兼推行者,所以根本不用急,反倒是法家巨头张恢,几乎是立刻通知了本学派所有在长安的人士,并要他们往外传播科举考试的消息。

    目的也很明确,和儒家一样,尽可能的让自己人占据朝堂的官位,当然,法家学子们的学识也是一等一的,这也是源于对自家弟子实力的自信。

    一时之间,整个长安暗流涌动。

    第115章

    你是我的妻子,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护着你的。

    夜已经深了,林清源还没休息,依旧在书房挑灯夜读,刘元拿着一件披风进来走到他身旁替他搭在肩上。

    “先生,如今天色已晚,便是再怎么忙公务,也不能不顾惜身体啊,还是早些休息吧。”她关切道。

    “元儿,你知道吗?看着自己梦想中的蓝图慢慢变成现实,那感觉简直不要太让人上头,为着这个,就是再苦再累,那也是值得的。”

    虽是深夜,但林清源却丝毫不困,反而显得神采奕奕,眼里好像都有光亮在闪,可见他心中的信念得以实施让他何等的愉悦。

    “说的是科举制的事吧,”刘元见状,也笑了笑,顺势坐到了他身旁。

    “我早先在母后那儿听审伯父说了一嘴,尽管了解的不多,但隐约听着,是个利国利民的好制度,母后也是赞不绝口。”

    “先生能提出这样的见解,我也为你高兴呢。”她握住了他的手,给他以肯定和支持。

    “其实这也并非是我提出的见解,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加以完善,让其更适应现实罢了,当不得如此夸赞的。”林清源摆了摆手。

    但他心里对这话很受用的,可他也明白自己的斤两,索性他也并未有冒领功劳的意思,只照实说了原委,主打一个真诚。

    “说来也怪稀奇的,第一个创造性的提出用科举选官的,竟是一位昏庸的君王。”话到这儿,林清源也不禁感慨。

    “哦?昏庸的君王,却提出了这样的好制度?这是怎么回事啊?”刘元一听,也来了兴趣。

    “其实对这位君王的功过,还挺难评的,你说他是昏君吧,可偏偏在位期间也做了不少实事。”

    “可要是说他是明君吧,他又把祖宗的家业丢了个干干净净,就连自己也得了一个‘炀帝’的谥号,被后人唾骂,其经历实在令人唏嘘啊。”

    林清源说的是隋炀帝杨广,历史上科举制还真就是这位皇帝提出的。

    杨广的初衷本是想撼动世家的统治,以寒门学子取代士族后辈立于朝堂,也能使得皇权更为稳固。

    奈何他推行自己的政策时,走的太快太急,且多方面一起发力,最终惹得天怒人怨,落了个墙倒众人推,隋朝也二世而亡的下场。

    可以说是非常一言难尽了,也难怪林清源感慨万千。

    “先生,那我们就吸取教训,不要犯他犯的错,谨慎一些不就好了?”刘元不知他说的是谁,但这不重要。

    “没错,确实需要谨慎一些,元儿,你瞧,这是我初步拟定出来的选拔标准和考试科目,”说着,他就挪了挪身子,让其能凑到案台前看到他写的东西。

    “先生,这么多东西要考吗?那些学子应付的过来吗?”没看具体内容,只瞅了一眼上面密密麻麻的表头,刘元就心里有些发怵了。

    “这不是应付不应付的问题,而且必须要掌握一些技能的问题。”

    “元儿你看啊,首先,我要他们能默写一篇先贤的文章,并对其注解,这就是在考他们的文学功底了,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肯定无法胜任工作。”

    “接着,他们要再做一些算数题,无论什么时候,哪个部门,它都离不开一个钱字,要是连算数都不会,这样的人当了官,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