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60-70(第24/32页)
造大炮需要钱,建皇宫需要钱,干什麽都要钱,大宋的国库已经见底,辽国身为大宋的兄弟之国友好邻邦,看到邻邦过的这麽艰难肯定不好意思再管大宋要岁币了对吧?
还有西夏那边,早些年西夏撕毁合约擅自开战,大宋白白给他们送了那麽多年的岁币,党项人撕毁合约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补偿的事情?
他们大宋是礼仪之邦,干不出蛮夷之人狮子大开口的粗鄙之举,只要将大宋前些年送去的岁币全数送回来就行,不然就休怪他们狄大元帅攻城略地不留情面。
也就是现在腾不出手办太多事情,但凡大宋积贫积弱的情况能有好转的态势,他们就能派使臣带着大炮去辽国和契丹人谈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
可惜了。
赵曙给广备攻城作的主事官员下了死命令,火炮和炸药的技术配方绝对不能泄露出去,要是辽国或者西夏拿到这些技术配方,休怪他心狠手辣直接诛九族。
广备攻城作的官员再三保证肯定不会出问题,他们麾下的匠人世代为朝廷做工,妻子儿女都不许离开汴京,根本没有泄密的机会。
但是赵曙还是不放心,他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话说的再好都没有用。
如果保证有用,当年《武经总要》是怎麽泄露的?
兵部侍郎叛国牵扯出大群和契丹人有不正当联络的官员他也清楚,现在说的再好也不能保证他们将来不会被契丹人利诱。
很没有安全感的年轻官家让广备攻城作加强防备後又另外派了皇城司来接管城外作坊的守备,同时安排城外禁军在周边巡逻,作坊里所有匠人和匠人家属都得严密管控,不能让契丹人找到任何可以钻的空子。
辽国使臣很快就到,这种时候不能出任何差池。
他要的是威吓,不是让契丹人见到好东西後想法子偷走再用来对付他们。
宰臣们对皇帝的安排没有半点意见,《武经总要》泄露就泄露,反正里面写的东西都造不出来,契丹人拿到也没什麽用。炸药和火炮的技术配方不一样,这玩意儿泄露出去後对方是真的能造出来,再怎麽严防死守都不为过。
辽国使臣抵京的日子越来越近,皇帝和中枢重臣的表现就越兴奋。
朝中许多大臣不明所以,契丹人来京城从来没好事儿,官家和相公们这是怎麽了?被刺激疯了不成?
汴京的官员们不理解,抵达京城後的辽国使臣也不理解。
辽国这次的主使是林牙兴复军节度使萧禧,萧姓已经能说明他的身份。
林牙是辽国掌理文翰之官,乃是辽国枢密院的机要大员,辽帝这次派出的使臣很有水平。
来者不善。
萧禧不是第一次出使大宋,更不是第一次来到大宋境内。
宋人对辽人并不友好,朝臣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好吃好喝好安排,临走还要好声好气将他们送走,民间百姓却没那麽好说话。
宋室软弱,他们当街教训宋人百姓并不会有什麽惩罚,百姓骂也只敢私底下骂,根本不敢让他们听见。
实惠好处都得了,被宋人百姓骂两句又不会少块肉,骂就让他们骂呗。
在大辽最受欢迎的差事就是出使南国,汴京的繁华是他们大辽拍马也赶不上的,每次出使都让他们更加坚定拿下这片土地的想法。
见识过汴京之前,契丹勇士都觉得燕云十六州已经足够繁华富庶,见识过汴京之後,所有的契丹勇士无一例外都会选择要汴京。
可惜澶渊之盟後两国不再开战,即便要土地也只能一点一点的要。
宋室的皇帝只想求和不想打仗,要钱给钱要绢给绢,就是有一点不好,要土地的时候死活不答应给土地?
没关系,一次不行还有第二次,第二次不行还有第三次。
底线这东西是一步一步往後退的,关南十州大辽志在必得,如果还是先前那位宋帝,应该过不了几年就能拿到,可惜人早早就没了。
上次耶律梦龙带队出使却因为弑君谋反的意图暴露而被诛杀,不光命丢了还什麽好处都没讨到,消息传回大辽後陛下震怒,朝中人人自危,生怕不小心触到陛下霉头。
这次换成他萧禧出使南国,怎麽着也得让宋人吐出点好东西。
话说回来,他总觉得这次的汴京有点不对劲,宋臣以前对他们有这麽热情吗?
第69章
*
国丧已过,百姓从天子驾崩的悲痛中走出来,汴京城很快恢复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盛景。
皇位更叠固然重要,但是对百姓来说更重要的是柴米油盐,过了那个氛围後还是该干什麽干什麽。
参与爆破皇宫和检阅火炮的人迫不及待等辽国使臣抵达京城,只是下马威计划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大部分人只知道隔壁的糟心邻居又找到机会来汴京打秋风了。
这些年宋辽两国没有开战,民间的来往也逐渐增多,但是两国关系并没有比战时和缓多少。
萧禧带着随从走在大街上,路人看到他们的衣着直接退避三舍。
契丹商人来到大宋境内会换成汉人服饰,穿着契丹服饰装腔作势的大概率是代表辽国而来的使节团。
辽国使节团里没几个好人,他们惹不起躲得起。
萧禧:……
这感觉才对嘛。
萧禧昂首挺胸在街上闲逛,眼中带着志在必得的野心。
南国物阜民丰,汴京堆金叠玉富贵逼人,这麽好的地方没人不眼馋。
街上行人看着几个契丹人招摇过市低声暗骂,不知道这次这些狗东西又想带走点什麽。
自真宗皇帝和辽国签订盟约,宋辽两国的确没有再发生过战事,但是辽国隔三差五就派使臣来汴京,每次来都会提出各种无理要求。
朝廷只想和谈不欲开战,不管对面怎麽过分都是好声好气的讲道理,他们讲道理对面不讲道理,结果可想而知。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国不要脸也差不多,尤其在大宋要脸的情况下,辽国几乎把大宋当成了他们的钱袋子。
契丹人来一次,大宋就要大出血一次,国库的钱是从百姓身上收来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钱,连京城的百姓都时不时被那些巧立名目收的税弄得焦头烂额,京城之外情况肯定更严重。
交的税用到了哪儿他们不清楚,反正大概率和辽国脱不了干系。
总结:契丹人来汴京就是打劫的。
名为使节团,实际上却是强盗团,看上去没有拿刀拿枪硬抢,实际上比直接拿刀拿枪硬抢胃口更大。
呸!衣冠禽兽!
之前辽国正使耶律梦龙在京城耀武扬威被包大人铡了,京城百姓奔走相告都高兴的不得了,觉得朝廷面对辽国时终于硬气了一回。
大宋百姓苦辽国久矣,谁家有个动不动就仗着拳头大来找茬的邻居都糟心,辽国贪心不足年年朝他们要钱,他们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庆历年间增加岁币对朝廷来说只是动动嘴,对百姓而言是实打实的从本就不富裕的家里往外掏东西。
民间怨声载道,不知道多少好人家逃入深山落草为寇。
上次辽国使团吃瘪後灰头土脸匆匆离开,这次派那麽多人过来,怕不是要连上次没讨到的好处的一起讨。
新官家会和仁宗皇帝一样退让吗?
不知道,反正他们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