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揽月映同尘》140-160(第18/24页)
是那一次之后,谢令月感觉自己好像更多放下陆寒尘几分,也···任由心间逐渐淡化曾经的那段感情。
如今他们二人更是身处两国,谢令月是雍朝的开国之君,陆寒尘是大宣的摄政九千岁···若是他们再重拾旧好,谢令月是雍朝帝王,自然无事,可陆寒尘将要面对更多揣测与层出不穷的政敌手段,怕是在大宣寸步难行。
便是陆寒尘舍得放弃他在大宣经营的一切,谢令月又怎会将他置于险境;那些可都是陆寒尘数次出生入死所得,凭什么因为自己如今的地位,就叫他舍弃那些。
更不提陆寒尘身后又有多少人追随,牵扯多少人的性命,怎容得他意气用事。
假若谢令月舍不得这个人和这段情,等到胞弟谢令晖能独当一面面,还有他留下的这些忠心耿耿的心腹,雍朝无忧,然大宣便真的能容下谢令月在自己的王朝招摇过市?
既是无解的局面,不如还是顺着目前的情势各自为好;这三年多都这般过来了,说明世间就没有舍不下的人与事;索性他与陆寒尘如今都掌握着权柄,只要不是他们放弃,还真无人能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如此便是最好。
两情相悦是很美好,却也不是一生中必须要有感情,谢令月反倒更习惯了如今的孑然一身;且雍朝再发展几年,他还想要出兵西边的沙俄帝国,怕是更加艰险,何必再陷入感情之中。
卫昭讶然,不是罢,他九哥还真的打算孤独终老啊!
“可是九哥想过没有,若是陆寒尘愿意为你舍弃大宣的一切呢?”如今的卫昭也经见过不少风浪,自然明白九哥的诸多担忧;可若是这两人真的有情,凭他们的手段,陆寒尘从大宣安然无恙离开,甚至安排好他那些属下,绝不是问题。
怎的九哥还是这般平淡的态度,还是那句话,卫昭不信他九哥真的熄了对陆寒尘的情意;这才是最大的玩笑,就他九哥这般的心性,能是真正无情之人?
“不管怎么说,陆寒尘很快便到,九哥大可以看看他的情意···若是他真的能诚心认错,能为九哥做到这一步,九哥还是认真考虑下,免得有情人落得各自神伤的结局。”
何必呢,又不是做不到,有情人当然是花好月圆才是该有的完美结局嘛。
卫昭就是这么自信,他九哥与陆寒尘,必然会重拾旧情!
第 156 章
半旬之后, 雍都城郊十里亭。
以丞相陈阶为首,礼部尚书崔砚为辅,雍朝十几名官员都在此等着迎接大宣使团;当然也少不了随行护卫的禁军, 禁军统领, 谢令月堂兄,兵马大元帅谢栋嫡长子谢令宸亦在此行。
谢令月与陆寒尘之情, 谢家人尽皆知晓;得知这次大宣使团是陆寒尘为首,谢令宸便想会一会此人,特意从父亲那里讨要了这个差事;不然他身为禁军统领,应在皇宫上值护卫陛下才是。
深知自家三个儿子都是什么德性, 尤其谢令宸这个嫡长子, 领兵打仗毫不逊色,人情礼法那是一窍不通;偏他还深以为是陆寒尘辜负了堂弟, 一直想着要找茬;真叫他与陆寒尘碰上,大宣堂堂摄政九千岁, 谢令宸能讨到便宜才怪, 因而谢栋开始并未答允。
更担心这臭小子坏了阿月的事,谢栋看得分明,阿月心中分明还有陆寒尘那厮。
还是谢令月知道了, 言不过是大宣使团,只论国事不论私情, 谢令宸身为禁军统领,迎接使团亦可,总要叫大宣使团看到雍朝的铁血将士, 如此, 谈判时大宣也不好仗着泱泱大国而得寸进尺。
待到大宣使团到了十里亭,为首的九千岁与定国大将军皆主动上前与陈阶几人寒暄, 陆寒尘摆手制止了陈阶等人欲行礼的动作。
“本督与丞相大人也算得上旧识,听闻崔尚书与定国大将军亦是交情匪浅,实在不必多礼。”顿了顿又略带急切道:“一路奔波而来,按理我等该先去驿馆稍事休整,洗去风尘才是对贵国陛下的敬重···怎奈本督对陛下神往已久,不知可否先行入宫觐见雍帝陛下?”
关于谢令月的任何问题,陆寒尘都秉持谨慎态度,如此说话,也是为了防止他身后的大宣官员听出异常。
如今天下皆知,雍朝的开国之君在登基当日便先澄清身世;当当年魏国公谢楝夫妻生的其实是一对龙凤胎,瑾安郡主为谢令月的双胎妹妹;不过是谢令月出生时便体弱多病,出生当夜就差点救不回来。
还是一曾受过中山王谢达昌恩泽的得道高僧批出他命数多舛,特意下山,告知魏国公夫妻,若想保下小儿性命,需得隐瞒他出世的消息,如此才能瞒过上天,并带走谢令月入了佛门抚养,才有魏国公府对外宣称只有瑾安郡主一个嫡女。
这些年,谢令月也并未与谢家人相见,一直在山上清修。
后来高僧又算出瑾安郡主蒙难,不忍谢楝夫妻因失女而伤心欲绝,且谢令月生死劫已过,这才放人下山入世,侍奉于双亲前尽孝,因而,谢令月实则是魏国公谢楝真正的嫡长子。
本就在山上学了不少课业与武艺,下山后谢令月看出谢家面临的困境,便背着双亲重新为谢家筹谋出路,才有了如今的雍朝;谢令月也解释过,他本不染红尘,自然不在意谢家对大宣的忠心耿耿;只知家族即将倾覆,既然谢家人的风骨不允他们背叛大宣,那谢令月就重新开疆拓土。
这一说法令天下人恍然大悟,并未引起任何怀疑与揣测;古代莫说权贵之家,便是寻常百姓家都信命理之说;何况谢令月还解释说他出生时便命悬一线,唯一的嫡长子,魏国公夫妻如何小心谨慎都不为过。
且,如同魏国公夫妻这般,将病弱的孩子送到佛门或道门抚养以求平安顺遂的,大宣的权贵之家很多都做过,并不算稀奇;不说还有之后谢楝的补充,大抵是谢家人征战过多,嫡长子出生就病弱,按照高僧的说法是化解谢家人的杀戮之罪···如此,为了谢家嫡脉唯一的嫡长子,便是拼着帝王疑心,也想求这孩子平安,想必中山王泉下有知亦不会怪罪。
有了谢楝的这一番解释,便是大宣百姓心有怀疑,念在大宣曾经的战神,中山王谢达昌的功勋,还怎么忍心非议谢家人;别忘了,大宣能有如今的安稳,谢家人居功至伟,何况谢令月之所以在漠北另寻出路,不也是大宣皇族容不下谢家么。
按照谢令月这不声不响三年就统一漠北的能耐,若是他剑指大宣又当如何,大宣百姓还有如今的安稳日子?
莫忘了,谢令月是在山上佛门长大,不会有谢家人那般对大宣的情义,怕是在他心中,大宣与漠北别无二致;可他却出于孝道,并未对大宣做什么,反倒在漠北为谢家另辟天地,大宣百姓还如何责难。
三年前瑾安郡主在大宣京都遇刺身死之事,可也是大宣皇族之过,若不是太子与蜀王争权夺利,怎会有瑾安郡主遭逢意外;当时京都百姓都记得魏国公夫妻是何等的悲痛欲绝,如今人家的嫡长子回家,怎的,大宣皇族还有脸皮计较魏国公当初的隐瞒之罪?
便是想计较,谢家已是今时不同往日,成了雍朝皇族,还怎么计较,难道想挑起两国战火不成?
大宣能不能经得住雍朝的铁血骑兵还是未知,听闻雍朝武备乃是当今之最。
如此···除了几个之前就知情的,竟是无一人将雍朝的开国之君谢令月与瑾安郡主想到一处,都认为谢令月就是瑾安郡主的同胞兄长。
也是因为这些缘由,大宣百姓少有非议谢家叛国的;至于雍朝百姓,那就更不必提,谢令月这位开国之君在他们心中就是神明,为他们带来改天换日的生活,谁会揣测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