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

70-8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基建)》70-80(第4/16页)

    “县主说这东西叫什么来着,我当时光顾着震惊去了。”

    “通讯器。”

    “哦,通讯器,记住了。”

    第73章

    陈以瞒着其他的员外, 带着自家的娘子以及陈穗,来了一趟黎县。

    现如今熙河路都在修路,一家三口的牛车一路走走停停, 路上皆是辛苦劳作的百姓。

    不同的是, 百姓脸上的神情截然不同,那是带着希翼和向往的神情。

    再往两边看,支起的大棚护住了最冷时起栽种下的土豆和红薯, 要不了多久便能丰收。

    陈以忍不住叹息一声, 随后放下帘子。

    不知为何,他隐隐感觉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陈以发现,这修路不光是修路, 每间隔一段距离,还修了几间简易的屋子, 也不知是用来做什么的。

    陈穗与阿娘黄白秋也掀开帘子看。

    黄秋白也是商户出生,当初寒潮来袭,商人增税之时,她也生怕这辈子要完了,更是怕全家能不能活下去。

    谁知半路杀出个安平县主来。

    牛车到达黎县, 陈以等人表明来意, 并且出具了如今府衙开通的文书,上头盖的是梁年的印章。

    梁年原本是坚持手写签名派, 耐不住林肆自己要用印章,因此给梁年也刻了一个。

    刚进黎县大门, 陈穗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住。

    这……这是如今的世道该有的景象吗?

    这里的百姓衣着干净, 面色红润,脸上皆不见忧愁之色,若说是桃花源, 也不过如此了。

    三人第一次觉得自己仿佛是个外地来的土包子。

    原本是打算来看看学堂的情况,如今倒是不知从何看起了。

    黄秋白眼神好,远远就瞧见两个身着一样衣服,挎着斜挎小书包的小娘子。

    “哪儿是不是就是学堂的学生?”

    陈以偏过头去看,瞧见是两个小娘子,他心中瞬间踏实了不少,看来这里不分女郎与郎君的事是真的。

    学堂自古就没有女郎去上学的先例,他并不反对陈穗来上学堂,但是他怕整个学堂只有陈穗一个女郎,那是万万不可的,

    随后三人发现了一个要命的事实,黎县没有住宿。

    就在三人原地着急之时,徐蓓正好买菜回家,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徐蓓知道这三人是外地人,对于她的长相定然好奇,于是主动介绍起了自己。

    “我叫徐蓓,原本是胡人。”

    陈以急忙道谢,“多谢徐娘子,不知这黎县可有住宿的地方?我们一家人是从陵州来的。”

    徐蓓想了想,便说:“黎县之前很少来外人,像客栈这样的地方是没有的,我带你们去县衙问问吧。”

    陈以一听要和县衙打交道,连忙摇头拒绝,“这点小事,怎么能麻烦县衙呢”

    这些年被打压惯了,陈以下意识的避免和官员打交道。

    事情又陷入了僵局。

    徐蓓问,“若是三位不嫌弃,可在我家暂住两日,我家的孩子都跟随县主去陵州了,家中正好空着两间屋子。”

    陈穗这才想起,在县主的巡逻的部曲队伍里,有一位郎君也是胡人,而且和面前这样娘子有些像呢。

    陈穗大大方方:“莫非徐娘子家的郎君是县主的部曲吗?我曾在陵州见过一位部曲郎君,和徐娘子很是相像呢。”

    徐蓓立刻露出一个含蓄的笑容,“那还真是巧。”

    一听是部曲的家属,陈以原本的那点子疑虑瞬间消失,一家人跟着徐蓓回了家。

    路上陈以和黄秋白询问徐蓓是否知道这学堂是个怎么样的情况。

    徐蓓微微一笑,“我家女儿正是从学堂毕的业,此番说来话长,等回家给你们倒上热水再慢慢细说。”

    黄秋白夸赞徐蓓,“徐娘子一家都是胡人。汉话却说的很好呢。”

    “都是日积月累,刚来时也只听得懂一星半点,说得多了就会了。”

    回到家,家中只有徐蓓一人,今年天冷,非常不适合棉花的种植,徐蓓这才得闲。

    用陶杯倒上四杯热水,徐蓓这才坐下和他们慢慢地聊。

    虽然开了春,但天仍是冷,来上一杯热水,只觉得浑身都舒畅。

    “这学堂,是限龄的得要六岁以上十二岁以下才能去,不用交束修,只需交二十文的学杂费便可,”

    陈以大惊,“竟只要二十文?”

    在陵州的一些私塾里,不光要交上一笔昂贵的束修,每逢过年过节,还要的给西席送礼。

    再加上笔墨纸砚,是一笔昂贵的支出,

    自从商户不能科举后,这些私塾个个都关门倒闭。

    除了商户子,普通百姓家谁能负担得起这么昂贵的费用?至于官员之子,又不屑于上私塾。

    黄秋白问,“那这学堂要读几年呢?我瞧着报纸上说那两位优秀毕业生,石郎君和文娘子当里县令呢。”

    徐蓓指了指窗外,“你说石头啊,他就住隔壁,这学堂有个升学制度,先是读两年,随后进行升学考试,升学考试有个分数线,每年的分数线都不一样,过了这个分数线才能升学成功,继续读学堂一年半,今年似乎是改成继续读两年。”

    陈穗眨了眨眼睛,好奇问:“那没有达到分数线的呢?”

    徐蓓笑了笑,“没有达到分数线的不也不要紧,还有技术学堂,只要上了技术学堂的分数线,有铁匠和木匠专业,今年应当是会多一个护理专业,若是连技术学堂都考不上,那便只能回家该干什么干什么了。”

    陈以点点头,这样的机会百姓来说,这算是很好的去处了,铁匠和木匠在其他地方,还不是想学就能学到的,这门手艺学到了是能吃一辈子的。

    就是不知道这护理专业是做什么的。

    黄秋白对这学堂好奇的紧,“我想这升学的人应当不止石郎君和文娘子吧,为何就这两人做了县令呢?”

    “确实不止,升学过后的选择有很多,通过留任考试去学堂当西席,跟着县主手下的神医祝娘子学医,做作坊管事,去县衙当白直,至于石头和文娘为何能做县令,他们先去了县衙做白直,随后县主在县衙进行了考试,取前三名。我想这就是赶上了时代的风口吧,以后这样的机会是很难了。”

    陈以和黄秋白一愣,虽然时代的风口这几个是他们从未听过的词,但两个人却大概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黄秋白夸赞,“徐娘子这句时代的风口说的真好,真是好见解。”

    徐蓓急忙摆手,“哪里的话,这些都是我从报纸上学来的,每一期报纸我都看,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看报组织会呢。”

    陈以问,“那就是说徐娘子家中还有别的报纸了?”

    徐蓓一边点头,一边起身拿来一个木匣子出来,“这便是从黎县月报发售以来,所有的报纸,你们想看便看。”

    陈以一家人这下是真有些感动,“徐娘子人这般好,我们当真是无以为报。”

    在来的路上陈以和黄秋白就提出要按客栈的价格给钱,但徐蓓拒绝了。

    徐蓓笑了笑,“无妨,我刚来黎县时,也受到过百姓们的帮助,我只是想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而已,也想告诉熙河路的百姓,县主很好,做县主的子民是幸福的事情。”

    徐蓓又陪着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