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青春校园 > 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

110-12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110-120(第18/20页)

里,操作也做了,可等他气喘吁吁跑到跟前,终端要么空无一人,要么操作员一脸无辜。

    银行的技术人员来了几波,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日志显示流程正常”、“系统没被入侵”、“可能是内部权限管理问题”。

    内部?内部查了一圈,没发现明显有问题的员工,难道真是有鬼?

    “抓鬼……他妈的抓鬼!”李斌狠狠掐灭烟头,油腻的头发耷拉在额前,镜片后的眼神充满了血丝和一种近乎绝望的迷茫。他引以为傲的查账本事、流程分析,在这堆看似合规却导向荒谬结果的电子数据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与李斌办公室的焦灼混乱不同,心理画像小组办公室的气氛沉静而专注。

    墙上贴着大幅的晏城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图钉标记着已发案的银行网点位置和受害者居住地。另一面墙上,则贴着受害者信息、作案时间线、操作模式分析。

    姜凌站在白板前,手中的马克笔发出沙沙的轻响。她刚刚完成了对最新五名受害者的深度访谈。

    姜凌的声音清晰平稳:“我们先来做受害者分析。身份包括小业主、退休教师、普通职工……社会关系无交叉,互不认识。共同点一,中老年人为主。共同点二,账户活动规律性强,退休工资固定日期入账,小店主定期存款,职工工资日消费。共同点三,经侧面了解,他们设置的银行密码普遍非常简单,如生日、连续数字、电话号码后几位。这是那个年代普遍现象,也表现出他们对高科技犯罪的毫无认知。”

    随着她的话语,李振良在白板上写下关键词:易预测、弱密码、低警觉。

    “操作模式分析,”姜凌换了一支红笔,在时间线和地图上圈画,“第一,小额、分散,单笔金额几百到数千,绝不触碰大额监控红线,分散于不同网点操作,降低单点风险。第二,时间窗口精准:集中在工作日下午三至四点、晚上维护时段、甚至周末的非高峰时间。第三,路径清晰:多笔小额赃款汇入同一个叫孙明的账户,再通过异地ATM快速取现。第四、手法稳定熟练,从我们发现的第一起张春华案到现在,模式高度一致,无明显试错期。”

    马克笔在白板上重重一顿,姜凌转身,目光扫过三位组员:“接下来,我们可以对案犯进行初步分析。”

    “案犯对银行柜台业务流程极其熟悉。他精准知道什么时候操作员容易分神、什么时候后台管理松懈、维护时段如何利用。这绝非外部人员短期踩点能掌握。”

    “他具备一定的技术背景或知识,能理解银行系统内部指令流转、权限认证的基本逻辑,知道操作记录会留下什么,能规避什么。但未必是什么顶尖黑客。他的手法更偏向于利用规则和管理漏洞,而非直接暴力入侵或编写高难度病毒。”

    “他利用了银行内部管理的混乱土壤,比如权限划分模糊、操作日志记录不全或难以追溯、物理终端管理不严、员工安全意识薄弱等漏洞。”

    说到这里,姜凌将目光投向李振良:“良子,心理画像你来,让我也看看这三年你的技术水平到了什么程度。”

    “是!”李振良精神百倍地应了一声,“这个案子的性质、范围都很清晰,组长刚才说了很多,我就直接开始对案犯画像了。”

    “从盗窃额度小额分散、不急于求成的特点推断,此人性格极度谨慎,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并且计划性强,很有耐心。他盗窃财物的行为,针对的是整个银行系统,而不是具体个人,带有挑战意味,可能怀有某种怨念或者寻求刺激。我推断,案犯极大可能与银行业有过深度交集,可能是被解雇的前柜员、外包的维护人员、合作公司的技术员,甚至……有可能是仍在职但对系统漏洞了如指掌、心怀不满的边缘角色。”

    刘浩然兴奋举手:“我感觉,这人像个配钥匙的,提前配好了打开银行系统大门的钥匙,然后找机会悄悄溜进去偷钱。”

    姜凌嘴角微勾:“嗯,这个比喻挺好。”

    李振良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细化心理画像:“核心画像:男性,25-35岁,有电子、通信或计算机相关背景或狂热兴趣,极大可能接触过银行或电信系统工作。性格孤傲,自视甚高,对现有系统的漏洞充满轻蔑,将犯罪视为一场智力游戏。有较强的反侦察意识,行动高效冷静,享受这种隐身操控的快感。可能有经济压力,比如赌博、欠债,或者强烈的物质欲望作为直接驱动力。社交圈可能狭窄,但在特定的计算机技术爱好者小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力或寻求认同。”

    周伟摇了摇头:“良子,你分析得挺好。可是照你这样的画像,侦查范围还是不小啊。而且,就算按照画像找到了这个人,但证据呢?证据在哪里?”

    李振良问:“既然是用孙明的储蓄卡在ATM机取现,那就派人在市里那十几个ATM机附近继续蹲守,抓他个现形!”

    说完这番话,李振良看向周伟:“来,你来负责定范围。”

    周伟配合默契她拿起一支红笔,在摊开的晏市地图上,根据取款地点飞快地画着圈,“看,取款点分散在城区东西南北几个银行网点,甚至蔓延到邻市。”

    周伟观察着画圈的储蓄所,很快就有了判断:“地点选择倾向于新开张不久、或者位置相对偏僻、人流量没那么大、监控可能覆盖不足的网点。这不是随机乱窜,是精心挑选的结果。”

    九十年代监控设置并不普遍,只有部分路段、重要监控区设置监控,而且监控画面还很差,基本只能看到个模糊人影。

    周伟指着时间记录继续说话:“作案时间集中在午休11:30-14:00和傍晚16:30-18:00这两个非高峰、柜台相对松懈的时段。很明显,案犯很熟悉储蓄所营业状况,提前踩过点。”

    姜凌苦笑:“赵队已经提前布控,守株待兔几天了。”

    经侦队经验丰富,只要出现问题的银行网点、ATM机附近都派人蹲守,但对手非常狡猾。

    张春华报案之后,各大银行挤满了人,嚷嚷着要取钱、要查帐。对方应该也收到了消息,立马收手没有再犯案。即使经侦队刻意指示银行不要冻结孙明那个账户,想引他继续行动,他都警觉地没有上钩。

    李振良一听,眉毛紧皱:“他要是藏起来,那真不好办!”

    刘浩然嘟囔了一句:“咱们不是交代过赵队,不要扩大事态,不要打草惊蛇吗?”

    周伟反问:“你觉得,现在的事态是咱们能够控制的吗?”

    一时之间,大家都沉默了下来。

    是啊,钱是安身立命之本啊。银行的钱被莫名其妙地转走了,任谁知道都会恐慌。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从张春华报案开始,影响面不断扩大,银行面临着挤兑风险、严重的信任危机。

    既然从外围没办法解决,那只能从系统内部想办法。

    刘浩然继续着他的“配钥匙”说法:“关键是,他复制的‘钥匙’到底是什么?怎么复制的?技术组老李那边卡壳就卡在这里。”

    线索似乎有了方向,但如何抓住那个偷偷配“钥匙”的人,仍是迷雾重重。

    姜凌虽然凭借着前世对网络犯罪的了解,率先提出查找银行内部系统的方向,但她并不懂计算机技术,此刻也感到了压力。

    这个小偷虽然勾勒出了基本轮廓,却他到底是怎么配的钥匙,又是怎么操作的,专案组成员都不清楚,因此怎样才能把他抓住,所有人都感觉有些无力。

    姜凌想了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