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我在苏轼府上当厨娘

60-7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我在苏轼府上当厨娘》60-70(第13/14页)

和杭州百姓们自发为你师父设解厄道场打醮祈福,已被言官们借题发挥了。官家大怒,命御史台将苏轼之案从重判!”

    圆娘倒吸一口气,脸色瞬间煞白。

    蜀国长公主道:“别怕,现在我带你进宫去见太皇太后,咱们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圆娘瞬间敛神,重重的点了点,道:“殿下的大恩大德,圆娘没齿难忘。”

    蜀国长公主道:“说这些就生分了,快去换衣衫来。”

    ……

    巍巍宫墙外,圆娘望着数丈高的朱漆宫门发愣,延福宫的内侍急匆匆的小跑过来请安道:“殿下万福,刚刚太皇太后娘娘还念叨着您呢,真是无巧不成书,您这便来了,请随小奴这边来。”

    圆娘盛装打扮,搀着蜀国长公主跟在内侍身后,她们后面跟着蜀国长公主的女使们。

    约摸走了一盏茶的功夫,众人来到延福宫正殿,殿内熏着苏合香,令人心旷神怡,但亦难遮一股若有似无的药味儿。

    圆娘暗叹:想必,太皇太后的身子骨也不大爽利。

    候在门口的女官见蜀国长公主来了,轻轻打起珠帘向长公主请安问好。

    殿内寂静,落针可闻。

    蜀国长公主轻声问道:“大娘娘可是在歇息?”

    “咳咳……”内殿传来两声干咳,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进吧。”

    蜀国长公主从善如流,牵着圆娘进了内殿。

    圆娘略微低头,并不去直视太皇太后,只随着蜀国长公主给太皇太后行礼。

    太皇太后见陪蜀国长公主进宫的女官换了人,微微一怔,不过倒也没多问什么,只扭头与蜀国长公主说道:“数月不见你进宫,听你母后说你病了,身子可好些了?”

    蜀国长公主坐在太皇太后身边道:“托祖母的洪福,我好多了。只是进来时见嬷嬷们在熬药……”

    太皇太后摆了摆手道:“不打紧,人老了,总有这那的不舒服,太医们大惊小怪,非要开药温养着,要我说哪里就需要吃药了?没病倒吃出三分病来!”

    蜀国长公主笑道:“这是臣子们爱护您呢。”

    太皇太后看着她,故意将脸一板道:“二娘你呐,在我这里倒是能说会道,怎么到了驸马跟前就成了一根木头?!”

    蜀国长公主闻言一怔,按下情绪,笑道:“祖母只知道打趣我呢!”她将自己带来的八珍糕给太皇太后拿了一块道,“祖母最爱的八珍糕,尝尝?”

    太皇太后顺势接过,轻轻咬了一口,不由眯了眯眼道:“似是与往日有些不同。”

    蜀国长公主暗笑道:“也是怪孙女没问清楚,听说这八珍糕也有许多讲究,有适合男人吃的,有适合女人吃的,亦有适合祖母吃的,很是不同呢。”

    太皇太后嗔道:“偏你这样刁钻。”

    “那祖母就冤枉孙女了。”她招了招手道,“你说是不是啊,圆娘。”

    圆娘见蜀国长公主特意点了自己,忙福一福身道:“娘娘是喜爱殿下呢。”

    她这一句话两不得罪,说的极为高明,不禁令太皇太后多看了两眼。

    太皇太后轻声问蜀国长公主道:“这是你新换的女官?”

    蜀国长公主摇了摇头道:“祖母折煞我了,我哪里有那样的福分?!”

    太皇太后心下奇怪,天家贵女还有什么福分享不到的?

    蜀国长公主也不卖关子了,直言道:“这是苏子瞻的高足。”

    太皇太后恍悟,问圆娘道:“这八珍糕便是你做出来的?”

    圆娘温声答道:“回娘娘的话,正是。”

    太皇太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分明是给苏子瞻求情来了,她细细吃着八珍糕,沉默不语,半晌后,方才开口说道:“你打算如何替苏子瞻求情?”

    圆娘连忙跪地,俯身大拜,哭诉道:“朝廷若说家师有罪,民女不敢有所声张,只是……只是心中有所疑惑,想求问于娘娘。”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道:“你问

    吧。”

    圆娘鼓足勇气问道:“嘉佑六年,仁宗皇帝开制科考试,家师与其弟双双脱颖而出,仁宗皇帝回宫后与娘娘说,又为子孙觅得两太平宰相。”

    太皇太后点了点头道:“确有其事。”

    圆娘抬头问道:“那仁宗皇帝说过的话,可还作数?仁宗皇帝开过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可还作数?”

    太皇太后神色一凛,威严的目光划过圆娘尚且稚嫩的脸庞,说道:“自然作数。”

    说罢,她怔了怔,既然作数便不能这样随意的处死苏轼!不然皇室将失信于天下人,亦为后世所不耻!

    太皇太后重新打量了圆娘一番,连连点头道:“好,好,不愧是苏轼的弟子,颇有尔师当年的风范。”

    圆娘汗颜道:“民女粗鄙,不敢与家师相提并论。”

    太皇太后又道:“你可知官家因苏轼的案子已经大为光火了。”

    圆娘再拜道:“民女惶恐。”

    太皇太后摆了摆手道:“起来回话,赐座。”

    两侧的女官将圆娘扶了起来,搬了个雕花围背椅过来,请圆娘坐下。

    太皇太后乍然听人提起仁宗皇帝,心有戚戚然,她仿佛陷入了回忆,双目凝视着远方道:“当年你叔父那篇试文将仁宗皇帝骂了个狗血淋头,我印象十分深刻。”

    “……”圆娘略一低眉,回道,“仁宗皇帝心胸宽广,不以叔父为忤。”

    太皇太后点了点头道:“是啊,他是个再宽宏大量不过的君王,这才为子孙留下这些人才。我即为未亡之人,理应继承他这份遗志。”

    圆娘闻言,大松一口气。

    正说着,忽然内侍来报:“禀娘娘,官家驾到!”

    太皇太后冲圆娘摆了摆手道:“你去偏殿躲躲,被官家看到可了不得。”

    她回头见蜀国长公主还杵在原地,不由头痛道:“你也进去躲一躲。”

    蜀国长公主带着圆娘去了偏殿,她们前脚刚刚走到帷幔后面,就听到一阵脚步声渐行渐近。

    “孙儿问祖母安。”官家拱手道,“祖母近日身子可爽利些了?”

    “只听太医的话,一直温养着。”太皇太后躺在榻上气喘吁吁道。

    圆娘惊愕的看了蜀国长公主一眼,明明刚刚太皇太后还一口气吃了两块糕呢!跟她说话时也是中气十足的,怎么此刻一副孱弱不堪的模样。

    蜀国长公主示意她接着看。

    只见官家脸色一滞,讨好般的询问道:“那孙儿大赦天下为祖母祈福如何?”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道:“不须赦天下凶恶,只放了苏轼就够了。”

    官家默了一瞬,才开口道:“苏轼动辄谤讪朝政,甚至形于文字,这才抓他入狱的。”

    太皇太后“虚弱”道:“因诗入狱,开国百年未闻此先例,杀一个苏轼不难,只是从艺祖皇帝起我赵宋便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不得因言而罪士大夫,文人词胸,不愤不鸣,杀是杀不过来的,万万不能在官家这里开这样的例子,我已经病了,不愿再有这样的冤案发生,伤了中和之气。”

    她边说边啜泣,好不悲凉的模样,继而又道:“当年仁宗皇帝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为的就是让人敢说话,朝政若有弊端,如何议论不得呢?”

    官家只静静的听着,不敢说话。

    “关于苏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