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我在苏轼府上当厨娘

40-5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我在苏轼府上当厨娘》40-50(第11/16页)

洁,这鸭子活蹦乱跳的等闲逮不住,辰儿,你说呢?”

    辰哥儿干干的笑了两声,迅速抓住重点,发出灵魂一问道:“爹爹怎么知道鸭子等闲逮不住?”

    这会儿轮到苏轼尴尬了,他弯了弯嘴唇,没有说话,身上的官服还未脱,便俯身拔起了鸭毛,没一会儿鸭毛除净了,粉嘟嘟的十分好看。

    这回不用偷酒了,苏轼自动奉上!

    起锅焯水,然后取出鸭子用花雕酒、盐巴、胡椒粉腌制均匀,将鸭子放入容器中,加入姜片、葱结、田七、枸杞、水焖炖一个半时辰。

    今天掌勺的是苏轼,四个孩子充满了期待,他们围在锅台边上不肯离去,边烤灶火边在炭中埋山芋、板栗和青梨等物。

    鸭肉的香气,板栗的香气,青梨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勾的人饥肠辘辘。

    公务处置的差不多了,苏轼难得清闲下来,烤着炙热的火焰,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心情不知不觉的放松了,他手中剥着剥着烤好的板栗,人却头一歪,睡了过去。

    第47章

    孩子们见他睡着了,都自觉噤了声,只余些许剥栗子的清脆响声。

    约摸过了一刻钟,苏轼清醒过来,问苏迈道:“我睡了多大功夫?”

    “大概有一盏茶的功夫。”苏迈劝道,“爹爹去休息一会儿吧,我们几个看着火就行了。”

    苏轼摇了摇头道:“过会儿还要去前衙应付朝廷的提举官,我在这儿略微坐坐便可。”

    圆娘将剥好的栗子送入他的口中,说道:“师父多吃点儿!”

    栗子的甜香沁人心脾,苏轼边吃边道:“到底还是苦了你们几个。”

    诚然,密州的生活跟杭州没法比,小孩子的零嘴也不如杭州的时候多,但一家人整整齐齐的生活在一起,便比什么都强了。

    圆娘闻言宽慰道:“与城外的饥民相比,我们算是有福的,起码家里的粥管饱,还有太白鸭可以吃,便算不得苦,我虽幼失怙恃,师父视我如己出,没一处是委屈了的,我很知足,望师父也不要内疚自责。”

    其余三个亦点头道:“是这样的,等来年若蝗灾还不散的话,我们再多养一些鸭子。”

    苏轼笑着点了点头道:“好!”

    没多久,提举官到州府衙门了,苏轼被砚青唤回前衙。

    圆娘几人继续守在锅灶前,守着飘香四溢的太白鸭,听着汤汁咕噜咕噜翻滚的声音,内心逐渐趋于安宁。

    厨娘在另一个锅灶前淘米,只是将白花花的大米换成了橙黄色的栗米,如此也可将粥熬得浓稠些,耗干水分便可成栗米饭。

    圆娘见状吩咐道:“可多熬一段时间,闻到香泛味再罢火。”

    厨娘恭敬的点头称是。

    辰哥儿纳闷道:“为何?”

    圆娘解释道:“栗米有寒气,熬煮的功夫小了,寒气去不掉,容易伤脾胃,长时间喝的话,胃里会漾酸水,师父本来就脾胃不大好,必须得吃火候足的栗米饭才不伤身。”

    辰哥儿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直到太白鸭炖足一个半时辰,苏轼这才满脸倦容的从前衙回到官舍,略歇了歇才张罗着开饭。

    一人一碗黄澄澄的栗米饭,桌上摆着一碟密州特色酸酱,一盆奶白奶白的太白鸭,一碟盐豉姜片,一碟酸浆雪里蕻,一碟芥末菘菜。

    看来看去,还是数太白鸭最顺眼。

    热气腾腾的鸭肉最好吃,鸭子的油脂很厚,飘在白瓷盆上亦是黄灿灿的,以往苏家做菜总是将这层油脂撇掉不要,如今众人都许久未曾见过荤腥,连着这层油脂也舍不得丢弃。

    苏轼夹了一大块鸭腿肉放到圆娘的小碗里,与此同时,圆娘夹了一大块鸭腿肉放进了苏轼的饭碗里,师徒俩默契的相视一笑,鸭肉蒸腾着发白的热气,扑得人毛孔都一一舒展开。

    大家一起热火朝天的分吃鸭肉,火候足,鸭肉炖的酥软可口,因为添了田七和枸杞,肉汁十分鲜甜,迸裂在唇齿之间,和着香喷喷的栗米饭一起下肚,幸福又满足。

    苏轼忙里偷闲赞道:“今日的栗米饭也较往日香了许多。”

    辰哥儿将之前圆娘的话说了出来,苏轼大为感动,又给圆娘夹了好几块鸭肉,将圆娘的饭碗堆成了小山。

    唬的圆娘直说:“师父,莫要放了,再放就吃不下了。”

    没一会儿,鸭肉分吃殆尽,大家连奶白色的汤汁亦不放过,每人又盛了多半碗栗米饭,夹了一层咸菜铺在栗米饭上,再美美的浇上一层泛着油花的汤汁,用竹箸捣匀,汤汁吃进咸菜里,吃进栗米饭里,于是咸菜与栗米饭都饱满了起来,汤汁却不见了踪影。

    这时只要端起饭碗,往嘴里扒拉咸菜与栗米饭就能品尝到太白鸭的味道,混着些许肉沫残渣,让平日里酸辛苦涩的咸菜吸饱了肉汁的鲜香,亦变得可口不少。

    圆娘吃得肚子溜圆,她平时很少吃鸭,因为鸭肉油水大,而且处理不好的话会有股难去的腥臊味,鸭肉凉了之后的味道也很难搞,她曾和朋友去过某十分出名的烤鸭店,因为聊天太久把烤鸭聊凉了,最后吃的时候总有一股腥味萦绕不去。自此,她对鸭肉敬谢不敏。

    而今天吃到的鸭肉是她两辈子以来吃到最好吃的鸭肉!

    可惜鸭肉汤也喝完了,不然可以涮鸭血和豆腐吃,再发上一盆绿豆芽一块涮着吃,啧啧,美啊!

    虽然留有遗憾,但可以下次补足,也就不觉得遗憾了,而慢慢的变成一种期待,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晚膳后,辰哥儿摸着肚皮问任嬷嬷讨山楂饮子喝,想必是撑着了。

    王闰之一边给他揉肚子一边劝他以后少吃些,免得小小年纪伤了脾胃。

    辰哥儿摇头,少吃不了一点儿!以往在杭州的时候,家里多是吃羊肉,煎的、煮的、炖的、炙的、炒的、炸的,花样繁多,没他没吃过的,他以为人间至味不过如此,如今看来还是他目光短浅了,鸭肉的美味一点也不比羊肉次!

    他趴在母亲怀里,不解道:“太白鸭这么好吃,为何唐玄宗还是把李太白赐金放还了?”

    圆娘想了想,回道:“大约是皇帝老子珍馐美味吃多了,便觉得太白鸭平平无奇。”

    辰哥儿仰面看着屋顶,良久之后点了点头道:“倒也在理,可若连太白先生都算平平无奇的话,那唐玄宗眼前的奇人异士得是什么

    样的?”

    “各花入各眼,唐玄宗觉得平平无奇的未必就真的平平无奇。”圆娘说道。

    辰哥儿点了点头道:“这话也在理,圆妹说的真好。”

    苏轼夫妇听着这一双小儿女的谈话也觉得颇为有意思,不禁相视一笑。

    王闰之不由说道:“夫君日日操心公务,眼见到了年根底下,衙门也快封了印,夫君腾出空来也好为伯达他们寻访名师,总在家里读书而无名师指点也不太好,不利于学问精进。”

    苏轼坐在一旁细细饮着茶,也陷入苦思之中,他缓缓说道:“此地不比江南文风鼎盛,我仔细观察了这些时日,私塾与官学都不太尽如人意,几个小的入学之事还需再斟酌斟酌,实在不行等来年开春去往江南聘名师也使得。”

    王闰之点了点头,深以为然,一切等过了年再说。

    辰哥儿听说自己要上学了,顿时不自在起来,也不在母亲怀里趴着了,也不要母亲帮着揉肚子了,也不问任嬷嬷讨山楂饮子喝了,只老老实实的坐到一旁面壁去了,他还是不想上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