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世家子弟考科举》120-130(第5/17页)
复杂得很,不能深思,莫要随便沾上身。”
“崔族长说得是,晚辈也这
般以为。工部肯定不会将自己送到户部手中当把柄,江州府自己也不能送上去,被当做棋子让工部摆弄。可庆安在江州府,堰塞湖的事情,不能不解决。江州府的乡绅们,看到我跟看到瘟神一样,远远就躲了。”
夏恪庵无奈苦笑,摇摇头,道:“乡绅们都被我收刮了无数遍,不能刮得狠了。我思前想去,借着姐夫这次升迁之喜,宁府宴客,收受贺礼做堰塞湖的治理。”
他站了起来,整理着衣袍,深深作揖下去:“这件事,我不敢跟阿爹阿娘姐姐提,他们肯会将我打骂出来。我也没去向小七提,小七肯定会答应。因我是长辈,小七大慈,这是以上欺下,欺君子以方,我不能这般做。我厚着脸皮前来找崔族长,你是长辈,无需顾忌我的面子,只照着你真正的心思打算,行事便可,晚辈绝无怨言。”
宁氏如今风头正盛,办宴席收贺礼,只怕库房都堆不下。
树大招风,宁氏当避其锋芒。且宁氏为江州府已经付出甚多,对得起江洲父老,不该再冒着风险来办宴席收贺礼。
崔老夫人面色凝重,她沉吟良久,道:“这件事我得好生想一想,一时半会回不了你。”
夏恪庵道是,羞愧地道:“让崔族长为难,晚辈深感愧疚。崔族长千万别勉强自己,拒绝也无妨。晚辈就不打扰了,先行告退。”
崔老夫人道好,将夏恪庵送到了门外。待他离开后,站在廊檐下半会,唤来崔嬷嬷:“待阿瑛与小七从学堂回来后,你让他们来我院子一趟。”
崔嬷嬷应了,傍晚下学后,宁毓承听到崔老夫人找他,更洗之后前往知知堂。
出了松华院,宁毓承看到宁毓瑶与宁淼宁毓珠宁毓珊走在前面,宁毓瑛与明菀走在后面,几人像是才刚从学堂回来。
“七哥。”宁毓瑶她们叽叽喳喳喊着,大家彼此见礼。
明苑是平江府人,家乡遭了水灾,当时父亲去救兄弟,一并被洪水冲走,家中只剩下母女两人。家中房屋被毁损,母女两人孤苦无依,明苑鼓起勇气,前来找夏恪庵,提了当年田老夫人与其祖母认识之事,想寻求个庇护。
明苑父亲读过书,明氏母女举止皆斯文,又面容姣好,在灾民中比较打眼。
夏恪庵见她们危险,先不管与田老夫人的关系,先妥善安置了她们。后来夏恪庵写信回家提了一句,田老夫得知后,让夏恪庵将她们母女送到了江州府。
明苑母亲沈氏唯唯诺诺,没甚主意,尚只有十四岁,还未及笄的明苑站了出来,当起了母女两人的家。
田老夫人询问了些当年其祖母所言之事,对上了细节,确认她们是当年在娘家时,曾经的手帕交。
成亲嫁人后,做新妇规矩多,彼此来往就少了。明氏家中当年薄有家财,后来家道中落,双方身份差距太大,明苑祖母心气高,就主动断了往来。只在年老时,与儿媳孙女说闲话时,提到了当年的田老夫人。
田老夫人念着少女时期的友人,心疼她们母女无处可去,将她们留在了江州府。沈氏做得一手好针线,明苑手艺也不错,去绣房接了活,积攒了些钱之后,就搬出去赁了一间屋子,靠着自己的双手为生。
田老夫人喜欢母女俩的勤快,赞扬自立自强,经常看顾着她们。虽是寡妇小娘子,也没有人敢来欺负,母女俩在江州府安稳下来。
夏夫人带着宁毓瑶她们回去看望田老夫人时,认识了母女俩。宁毓瑶生性活泼,没几句就与明苑熟络了起来,加上宁淼宁毓珠她们,叽叽喳喳说着话,不时提起学堂的趣事。
明苑得知她们在明明堂上学,听得格外认真。有天,母女俩一道前来求见田老夫人,明苑想去明明堂上学,求田老夫人帮忙。
田老夫人见明苑说得恳切,她本就识字,人也聪慧能干,当即就答应了。
明苑进了明明堂,从蒙学班学起。她在班中年纪最大,与六七岁的蒙童在一起读书,她不惧异样的眼光,学习刻苦,成绩又好,最后成了蒙童班最有威信的学生。
不过,明苑虽上进刻苦,大方聪慧,与宁毓瑶她们走在一起时,还是格格不入,处处显得拘谨。兴许是念着田老夫人的恩情,她总是不自觉照顾着宁毓瑶她们,像是婢女一样,走在最后面。
看到宁毓承,明苑自发后退一步,低眉敛眼福身施礼,一言不发看着他们兄妹寒暄。
“三姐姐,祖母叫我们前去西跨院,你可得知了?”宁毓承问道。
宁毓瑛道不知,“我刚回来。祖母找我们肯定有事,我们快去吧。”她又对明苑道:“阿苑,你跟着阿瑶先去用饭,我等下就回来。”
明苑细声细气应下了,宁毓瑶跳回来,挽着明苑的手臂,做出了主人的架势,“明苑姐姐,你跟着我去,等下你又不懂的功课,也可以问我。”
宁毓瑛笑起来,道:“阿苑你别听阿瑶的,她的功课写得乱七八糟,经常被先生留堂,别跟着她学一堆错处。”
宁毓瑶气得冲宁毓瑛哼哼,拉着明苑就走,“别听三姐姐胡说,我是上课说话,才被先生罚,可不是功课没学好!”
明苑慌忙中回头,朝着宁毓瑛他们颔首道别,又怕宁毓瑶拉不动她,又赶紧跟了上前,看上去有些手忙脚乱。
宁毓瑛对宁毓瑶的脾气无奈摇头,与静静站着的宁毓承一起去了西跨院。
崔老夫人准备了两人喜欢的饭食,三人一起用了饭。饭后散步消食,崔老夫人说了夏恪庵前来之事。
“阿瑛,你对庆安那边的情形,尤其是河道这块比较了解,我想先听听你的想法。”
宁毓瑛拧眉,干脆地道:“庆安县必须赶快治理,照着现在的水流与下雨量,估计不到两年,堰塞湖就得再次决堤。下游的余家村势必不能幸免,哪怕他们的房屋建得再结实,冲不走,也会进水。田地庄稼就不用提了,肯定会被淹。堰塞湖垮塌,水流湍急,要是在夜里,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到时候又会死伤惨重。”
崔老夫人看向了宁毓承,“小七,你以为呢?”
宁毓承想得多一些,他神情淡然而坚定,道:“祖母,既然宁氏正当盛时,担得起这份荣光,也担得起风风雨雨。若是宁氏都做不了,其他人,其他家族更做不了。这场盛宴,是为了江州府的百姓而举办。宁氏俯仰天地,问心无愧。任他魑魅魍魉,皆无惧也!”
第124章 ……
宁府大宴宾客,江州府上下都以一张帖子为荣,削尖脑袋想在宴席上得个座。
不只是江州府,平江明州青州府等周围的州府,也有好些人赶了来,四处走关系,前往宁府露个脸。
春日晴好,宁府的筵席摆在了别庄,以曲水流觞,鲜花筵,春菜筵等不同方式,每场筵席都别致而热闹。
宁府的筵席还有个特点,客人皆分餐而食,不提供生食,清酒浊酒皆蒸煮过,碗盘杯盏一样如此,拿到手中还带着温热。
客人不解,问过了伺候的仆从。仆从认真解释:“这是三郎的吩咐,治不如防,如今瘟疫尚未结束,莫要掉以轻心。”
客人恍然大悟,心道宁三郎宁毓闵编撰了防止疫病的书,得了朝廷嘉奖。论医术,宁氏当得天下先。筵席这般安排,肯定有宁氏的道理。待回府之后,定要好生提醒一声。
面前的矮案上,摆着精致的碗碟,碗碟里整齐放着各式春日时兴野菜。中间一口小巧的瓦罐,瓦罐下面是小瓦盆,里面放着些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