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世家子弟考科举

110-12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世家子弟考科举》110-120(第3/16页)

府知府,颜面何在?

    梁津河眼神微转,手往四周一指,问道:“不知七公子,你们是在作甚?”

    “将田地收拾出来,好早些种冬小麦。”宁毓承不与梁津河打官腔,径直答道。

    梁津河呵呵,虚虚夸赞了两句,道:“七公子有心了,冬小麦一事的确重要。”

    宁毓承耐着性子,再次问道:“梁知府,眼下救灾要紧,还请梁知府详尽告知。庆安县究竟伤亡几何,有多少活下来的民众,如今流落到了何处,可有得到妥善安置?”

    梁津河脸色变了变,他思索了下,对李为善道:“李县令,你且如实告诉七公子便是。”

    李为善这才含糊不清道:“听说陈家坝并响水村等地受灾之后,本官便将消息递到了州府,梁知府很是关心,如实向朝廷回禀了。急递进京,旨意来往也需要时日,青州府还在等着朝廷开仓赈济的旨意。如今有些受灾的村民到了县城,其余的不知,听说去投靠了亲戚。县城约莫有近百人左右,县衙出面,请县城的富绅施粥,布施衣衫,皆已妥善安置。至于伤亡几何,洪水一来,连着房屋都被冲走,大树连根拔起,人畜一并不见了踪影,究竟是死是活,一时也无从得知。”

    宁毓承克制着没说话,文先生则嗤了声,道:“又是一席废话,等于什么都没说。至少,你也要将县城的灾民数清点清楚明白啊,难道,你不会数数?”

    李为善气得鼻子都歪了,指着文先生厉声道:“大胆,本官已经容忍你多次,你却一次次出言不逊,着实可恶!”

    “那你数数看,能数到一百吗?”文先生一向讲究实际,他坚定以为,李为善不识数,要是能数到一百整,何须说近百?

    李为善对着文先生真情实意的脸,眼前一黑,差点被一口气憋死。

    梁津河认定文先生混不吝,生怕他口出狂言,波及到自己,明哲保身一言不发。

    宁毓承深吸一口气,沉静地道:“梁知府,李县令,等到朝廷的赈济旨意下来,开仓放粮,只怕就迟了。地里的庄稼耽搁了不说,百姓吃了那几颗救济粮,后续还有漫长,无粮的日子要过。现在天气日渐转凉,待严冬来临,御寒的冬衣,房屋,都要考虑到。春日青黄不接,可以吃野菜野草充饥,等到端午麦收。冬小麦没种下去,麦收也不成了。来年的稻谷谷种,梁知府更要替他们提前考虑到。我认为,梁知府与李县令,估计未曾想到这般

    多,即便想到了,也不会有所动作。”

    梁津河与李为善听得脸色都不大好,不过宁毓承语气还算委婉,他只在陈述问题,并未咄咄逼人质问,他们也就没有发作。

    宁毓承继续道:“受灾的百姓,已经在县城中的人,富绅布施,只能一时救急,他们要早日回到家乡才行。陈家坝的村子,一半尙在水中。以后如何安置他们,这个问题先且放在一旁。收拾被淹的田地,清理地中的杂物淤泥,将尸首清理出来,一是做好死伤核计,二是深埋尸首,预防疫病。梁知府李县令,要尽快核计好灾民,告诉他们,不要喝未煮沸腾的水,吃死掉的牲畜。在县城的灾民,也要分区安置,茅厕要远离饮用的水源,且要勤加收拾,若有人拉肚子等疾病,更要小心谨慎,必须将其隔离开。”

    对于李为善称有些灾民是去投靠亲戚的瞎话,宁毓承当然一个字都不信。梁津河与李为善只考虑到遵照朝廷的旨意,他们还向朝廷告了宁氏的状,宁毓承统统不在意。

    最最重要的是,让从洪水中幸运活下来的百姓,能继续活下去。

    “文先生,我说你写。”宁毓承对文先生说道。

    文先生当即从绑在腰间的荷囊带中,取出墨袋,拿了快板子撑开纸,按照宁毓承的话飞快写了起来。

    写完之后,文先生吹了吹墨,将纸给了梁津河。

    梁津河听宁毓承的话,只一肚皮的怨言。赈灾就是救急,开仓放粮让他们渡过难关,以后如何活命,当然要靠他们自己。官府又并非菩萨,哪能普度众生!

    文先生递到面前的纸,梁津河下意识接过来,看到文先生居然写出一手极为端正的字,颇为意外地看了他几眼。

    李为善好奇凑上来看,待看到“石灰”,不禁惊叫道:“石灰昂贵,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由谁拿出来?”

    梁津河看着深埋尸首等要求,他虽觉着尸首是该清理,毕竟人死为大。但是掩埋就算了,深埋也行,毕竟被野兽抛出来吃掉总不好。

    但是深埋还要选地方,远离水源,且要撒石灰,就是小题大做了。

    且死掉的牲畜,百姓平时哪舍得扔掉,都煮了吃掉,也没见吃出人命。

    宁毓承故意在虚张声势,替宁氏僭越之举开脱!

    “既然是七公子一片好心,李县令你收着吧。”梁津河随意将纸给了李为善。

    “七公子毕竟年轻,我就舔着比七公子年长,好言奉劝几句。七公子的令尊曾为礼部尚书,该知礼节,懂朝廷的规矩。眼下宁氏尚在守孝,江洲先生一世清名,陛下都曾数次夸赞,不幸驾鹤西去。七公子虽已出孝,令尊尚在孝期,不该处处抛头露面,该深居简出才是。”

    梁津河说完礼,再说到了朝廷规矩上:“洪灾难料,陛下爱民如子,自是会替他们着想。大齐并非仅有青州府,天下之大,非年纪轻轻的七公子能想象。天灾时有发生,要是其他州府有样学样,不得朝廷安排,便自行主张做事,置朝廷于何处,置陛下于何处,天下岂不是大乱!”

    对着梁津河的振振有词,宁毓承早有预料。

    儒家礼仪强调孝,孝最终目的是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皆是这个道理。

    读书科举所学,皆不离经史子集,读书人自小学着忠孝,无论是科举出仕的官员,还是恩荫出仕皆相同。忠孝是基本,也是在交通不便,朝廷中枢能控制地方的有力保证。

    梁津河句句不离忠孝,一是他的不作为,二也是他自小学礼法的结果。

    文先生睁大眼睛看着梁津河,感慨万千道:“你就是怕丢了乌纱帽,宁愿眼睁睁看着他们死!”

    梁津河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一甩衣袖,呵斥了声:“兀那贼汉,粗鄙不堪,本官与你计较,乃是抬举了你!”

    说完,他再看向宁毓承,冷声道:“七公子,你好自为之!”

    一行人匆匆来,又匆匆离去。除去耽误了他们的功夫,毫无用处。

    宁毓承却很是担心,梁津河李为善他们打定了主意袖手旁观。朝廷离得远,迟迟不见动静,这些灾民如何活得下去?

    当下的担忧还没过去,隔了两日,县城好些村民惊慌失措奔回村,带来了一个晴天霹雳。

    有人染了疫症,疫症凶险,已经传了开来!

    第113章 ……

    瘟疫在现在的医术水平下,与洪水猛兽无异,所经之处几乎寸草不生。

    陈家坝刚经历洪水,田地收拾大半,窝棚逐渐在搭建。在失去亲人家财的痛苦麻木中,刚有了点盼头,又来了当头一棒。

    消息传得很快,大家什么都顾不上了,扔掉手上的锄头镰刀等,如惊弓之鸟,哗啦啦散开逃命。

    宁毓承从未如现在这般不安,一是从县城逃回来的人中,不知有多少已经被传染,已在潜伏期。

    二是以梁津河与李为善对他灾后防治疫病的反应来看,县城受灾民众的生活情形可想而知。上百人挤在一处,饮水,粪便,与人的吃住都在一处,极为引起霍乱。从逃回来村民三言两语的描述中,染了疫病的人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