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世家子弟考科举

40-5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世家子弟考科举》40-50(第16/17页)



    “当年奉命镇压的,便是你祖父!”

    宁毓承愣了下,问道:“祖父如何做的?”

    “你祖父调来了粮食种子,分给了他们耕种,减免了欠下的赋税,只诛首恶,其余平水军,自回乡耕种,既往不咎。”

    宁九冷笑,讥讽道:“真是一出收买人心的好手段!”

    宁毓承沉吟了下,问道:“九叔当年做了哪些事,当年可算首恶?”

    宁九盯着宁毓承,脸又逐渐涨红,难堪地道:“我没用,什么忙都没能帮上。老大将我绑起来,把我的腿打断,我动弹不得,只能在家养伤。老大只听你祖父的话,这件事,肯定也是受了你祖父的指使。你祖父辞官归乡,我被逐出了族。”

    宁毓承莫名想笑,但他忍住了,耐着性子问了最先的问题:“九叔,究竟有多少的伤亡,你应当知晓大致的数。在活不下去的时候,是可以拼杀一场。在有口饭吃,能安稳度日的时候,人会做如何的选择,无需我说,九叔已经看到了。富贵荣华是很诱人,只可惜,富贵荣华不好得,厮杀下来,最终只有那么几人能活到那一日。活到最后的人,变成新王侯将相。”

    宁九紧拽着酒盏,低头一言不发。

    宁毓承料想他也想到了这一点,委婉地道:“九叔,文人士子讲究的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底下的穷人,有自己的生存规则。在九叔看来,文人士子的礼仪,是虚伪,是欺凌底层穷人的手段而已。而穷人的生存规则,与之相比起来,究竟如何呢?”

    宁九怔怔望着宁毓承,许久都说不出话来。

    平水军攻进山阴县,虽说有令在先,实则照样奸。淫掳掠,不仅仅是富绅,家境稍微宽裕一点的百姓,皆没能幸免。

    最后,他们遵从自己的生存规则,为了蝇头小利,毫不犹豫将手上的刀,挥向了领着他们进城的人。

    脱去礼仪的遮掩,人人都变成了厉鬼。

    宁九头开始疼起来,神色茫然而痛苦:“只是,他们实在太苦了,你让他们该如何办,如何办?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七少爷,读书又是为何用?”

    “的却如此,但这是眼下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千古的难题。人人均田,不纳粮,的确是想象中的美好世界。”

    宁毓承叹了口气,断然道:“可惜,不能。”

    宁九失神看着宁毓承,“不能,为何?”

    “以眼下的大齐,或者改朝换代,一样不行。平水军打下山阴县,山阴县县衙根本没有钱粮,常平仓在府城。常平仓的粮食,是为了稳定粮食价钱,以及赈济,遇到打仗时征调所用。百姓不纳粮,朝廷就要自行购入。如果种地能赚钱,真正底层的穷人,连种地都轮不到他们。另,商税能得的钱财,能支持朝廷的开支,也捉襟见肘。朝廷若失去效用,撕去所有的礼仪,律法,道德,世道便变成了真正的弱肉强食,杀戮,血腥,混乱而无序,暗无天日。”

    其实宁九,那位神仙子弟的想法,历史上早有先例。那位神仙子弟,宁毓承猜测,他们应当同样来自后世。他想着的是称王称霸,所提出的口号,后世的人都熟悉不过,后世关于历史的记录中,随处可见。

    社会以及制度的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力的发展。民主需要有全民共识,需要提高全民的意识,一同去拥护。

    吃饱饭都难,何来的人人都能读书。用强权建立的民主,就是昙花一现,很快便会倒退回去。这在后世的世界中,已经有好些现成的例子去证明。

    宁毓承不愿多言,思索了下,直言道:“九叔,你现在的日子,应当比较困难。”

    “我自己有手有脚,可以赚得一口嚼用。”宁九变得窘迫,懊恼地道。

    宁毓承诚恳地道:“我知道九叔是自食其力,并无嘲笑九叔之意。九叔,我是晚辈,如有冒犯之处,你直接教训就是。九叔,为了大家,也为了小家,九叔值得敬重,只九叔别一味责备自己,伤人伤身。九叔真要做些事,让家人过得好一些,儿女长成有用之才,他们,是大齐的希望。”

    宁九想起妻儿,嘴里泛起了苦涩,酒气上涌,冲得他的鼻子酸涩难当。

    他说不出妻儿本该如宁毓承一样,享受着锦衣玉食的日子,而非跟着他受苦。

    千言万语,终究化为一句自责:“我对不住他们,让他们受苦了。”

    宁毓承劝道:“九叔,他们可以去明明堂读书。九叔与祖父之间谁对谁错,都早已成为过往云烟,九叔就当作是姓宁的寻常人,儿女也可以考明明堂。九叔何苦为了那口气,将他们也牵扯了进去。”

    宁九僵在了那里,宁毓承言尽于此,道:“算学工学班,三姐姐退了出来后,又陆续离开了两三个学不下去的学生。他们若有兴趣,以及这方面的本事,可以让他们去考一下试试。”

    明明堂的算学工学班,学的并非诗书文章,而是算学,水利,天文等方面的学问。除去不收束脩,笔墨纸砚书本都由明明堂出,学堂还有饭食,热汤。

    不过,宁九一时难以决断,犹豫

    着没有作声。

    宁毓承不再多劝,宁礼坤那边估计还有一通脾气要发,时辰不早,他只能赶着去最近的李家村了。

    饭毕离开分茶铺子,福山领着车夫赶了骡车过来,宁九吃多了酒,外面天气寒冷,宁毓承坚持送了他回家。

    宁九住在城北的藕荷巷,这里比大杂院好上一些,虽只有三间正屋,至少是独门独院。

    福山将宁九的麻袋提到手中送他进门,他看到明显比先前沉重的麻袋,不由得呆楞了下。

    虽离开了宁氏一族多年,他心中的怨恨却不减。对着宁毓承,他又着实恨不起来,一时情绪有些复杂,恼羞成怒道:“七少爷,几斤粮食,我还是买得起。你既然自称晚辈,让你一再破费,我这张老脸,着实没出搁。”

    “九叔,明州府遭受了雪灾,江州府的粮食在涨价。现在家中存上一些粮食,总不是坏事。”

    宁毓承婉言提醒,便不再多说,与宁九见礼道别:“九叔,我还有事,就先走了。”

    骡车驶离,麻袋沉重,宁九很快就提得手酸,手背冷得针刺般疼,手心却滚烫。

    酒发散开,宁九双眼开始变得朦胧,心头始终蒙着的那层雾霭,却仿佛一下散开,变得豁然开朗。

    他没有错,平水军也没错,宁礼坤,甚至朝廷都没有错。

    错就错在,当下的世道,处处不行。

    仓禀实而知礼节,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任何一个王朝,都只是前朝的轮回。

    因着他,儿子考不了科举,女儿结不了好亲。除去除去科举,嫁人,还有别的路可走。

    虽说不一定能成,无需血流成河,为何不去试一试?

    宁九心潮澎湃,胸口剧烈起伏,一个急转身,脚步匆匆进了门。

    宁毓城赶到小李村,核计到傍晚,只核计出了三五户的人丁。

    佃户除去不解,对着生辰八字很是重视,又怕因为人丁会多缴赋税,服徭役,下意识防备忌惮。

    宁毓承要耐心解释,不需要得知他们的生辰八字,只要正确的年月日。核计人丁对他们的赋税,徭役并不相干。所幸他前面来收过夏税秋税,佃户对他心存感激,总算肯开口告诉他。

    可惜,佃户对他们的生辰,也有些云里雾里,尤其是出生时便算一岁,究竟哪一年,他们也说不大清楚。

    宁毓承连着忙了两天,终于登记完了小李村。他准备再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