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百合耽美 > 西汉支教指南

130-14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西汉支教指南》130-140(第8/15页)

更好了,比如,这次培养我们自己人的事。”林清源摇了摇头后,提出了一个具体问题。

    “小友,我听不疑说,你似乎未曾在那些孤儿们中找到特别满意的后辈,是吗?”张良不答反问道。

    “留侯容禀,我们道家的思想实在是太过深奥,恐一般的孩童,没有这个资质传承,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林清源叹了一口气。

    “那敢问小友,道家学派,在我们这一辈后,可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能登史书名册吗?”

    张良这是隐晦的在问他,后世记载中,道家学派挑大梁的人是谁。

    林清源绞尽脑汁的回想,好一会儿才在脑中找到了西汉时期,崇尚道家学派且青史留名的大臣‘汲黯’。

    但是,他没直接告诉张良。

    因为,“有是有,只是他的存在,离我们稍微有点远。”林清源委婉的把对方现在可能还没出生的消息告诉他。

    “那反过来想,也就是说,我们这群老家伙,还能为国出力不少时日呢。”张良先是一愣,随后就从另一个角度解析了答案。

    “留侯,你这也太看得开了吧。”他这解题思路让林清源都惊呆了,而刚才还稍显凝重的气氛瞬间就变得欢快起来,可还是忍不住唤了他一声。

    “不然呢?我就是再怎么纠结,难道那出色的后辈还会提前出来不成?”张良也玩笑了一句。

    “这倒也是啊。”话虽不中听,可理是这个理啊,林清源也只能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好了,不提这些了,我有话要问你,是关于丞相的事。”张良笑了笑后,随即正色道。

    “曹丞相?他怎么了?”林清源问他。

    “前些天我去瞧他,虽精神还好,但他和我都清楚,也没多少时日了。”话到此处,张良也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只他还放不下我们的未来,故而有此一问。”他解释了原因。

    “留侯容禀,父皇驾崩前,曾召了母后前去,于床榻前谈论过此事。”

    “言及丞相人选,父皇曾道,萧何之后,可任曹参,曹参若去,则令王陵,只王陵颇为憨厚,不够机敏,可让陈平一旁助之。”

    “至于周勃,封他为太尉,可保汉家江山安定无余。”林清源如实告知他。

    “嗯,先帝的安排很妥当,可见他是十分了解我们这些老臣的能力的。”张良点了点头。

    “曹参自知大限将至,正在着手安排后事,我们也该提前布局,与接下来的几位丞相人选打好关系,以备不时之需了。”

    “王陵少憨,他倒是不用担心,只陈平和周勃,是需要好好笼络的,尤其是周勃,军权不容有失啊。”他提醒道。

    “留侯所言极是,所以我想着过些日子收周勃的次子周亚夫为弟子,传授他兵法谋略。”

    “虽说我对此道不甚精通,但我手上倒有一件东西,想来必能打动周勃,令他把儿子送来我身边受教。”林清源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小友说的,是韩信临死前写下的那份书简吧。”

    张良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毕竟,当初这个计策还是他们两个一起拟定并实施的。

    “嗯,我想只要是武将,应该没人能拒绝韩信的手稿吧。”林清源摊开手,轻松道。

    “何止是不会拒绝,只怕周勃自己知道了,都恨不得要到你门下学习呢。”张良还打趣了一句。

    “周老将军就是敢来,我也不敢收啊。”林清源笑着回了一句。

    张良闻言,亦是笑了笑,结束这个话题后,两人又聊了起来,*说着说着,便又来到了学派思想传承的问题上来了。

    “小友,之前我问你,有无出色后辈承袭我等的学问,你犹豫了很久,是中间出了什么变故吗?”

    “还是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道家的思想,已经不是主政思想了呢?”不愧是张良,只观细微之处,便察觉了端倪。

    “留侯,也许你并不想知道真相。”可林清源也是真的为难,委婉的劝他别再问了。

    “那就是我猜对了。”张良却从这句话中找到了答案。

    “让我想想,是哪个取代了我们呢?”他沉思片刻后,“以现在的形势来看,能后来居上,恐怕不是儒家,就是法家吧。”

    “留侯慧眼,确实如此。”林清源眼看瞒不过去,也只得点了点头。

    “怎么?它们没争斗起来吗?”张良有些好奇。

    “它们自然争斗了,不过后来在争斗中,走向了融合,后世称之为,‘外儒内法’,亦或者,‘儒皮法骨’。”林清源简单总结了一下。

    “外儒内法,儒皮法骨,说的倒也不错,倘若它们真的融合,还真是儒家在外比较合适,总归讲道德礼仪的,要比严刑峻法更容易接受些。”

    面对自家学派思想被人取代了主政地位,张良不仅不生气,还给出了十分中肯的评价,这让林清源着实不解。

    “留侯,你怎么……”,他想问为什么,可又觉得有点冒犯,这才话到一半就止住了。

    “我怎么这么大度是不是?”但张良却不避讳,直接把后半句接了下去。

    “小友,你看这渭水,自西向东,日夜不停,无边无际,可它无法倒流,这就是自然规律,道之所在。”

    “人间的纷乱起伏,亦是如此。”说着,他指向了凉亭不远处的河流,借此教导他。

    “既然无论发生什么,都是道的一环,那我又何必忧心忡忡,担忧不止呢?”

    “倒不如把握住当下,不是吗?”他挑了挑眉。

    “那留侯,你知道为何将来我们道家思想会让步于儒法两家吗?”这是林清源好奇却不解的点。

    “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完全属于政治层面,更多的是超脱人间,契合天地运转的至理,是出世之道。”

    “而儒法两家,却是入世之道。”

    “眼下大汉治国用我们的思想,那是因为连年征战,百姓和国家都虚弱不堪,无力,也不能再起争执,需要顺应自然,休养生息。”

    “可等恢复了元气,甚至更进一步,过的更好了,人们就会产生各种欲望,埋下动乱的种子。”

    “这种动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定的,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引导和整治。”

    “那么儒家和法家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大放异彩了。”张良为他细细讲述三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儒家主张德治,而法家推崇法治,但无论是哪个,都不适用于全部,所以他们才会走向融合。”

    “能讲道理,听进去的,便用儒家的德治感化,穷凶极恶,罪无可恕的,便用法家的法治处置。”

    “两者合二为一,取其精华而自用,方能尽善尽美。”林清源若有所思道。

    “不错,正是如此。”他能自己推到这一步,张良实在很欣慰。

    “但有一点还不完全,”他抬起右手食指晃了晃。

    “请留侯赐教。”林清源恭敬的行了一礼。

    “尽善尽美,”张良重复了一遍他的话。

    “尽善尽美怎么了?”林清源不解。

    “尽善尽美只是一种追求,而不可能做到,”张良摇了摇头。

    “就像各个学派的思想一样,在不同时期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不是完美的,是需要在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