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心小说 > 古代言情 > 穿到北宋当权臣

170-18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闻心小说www.wenx.net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170-180(第11/22页)

有定数,钱不是省出来的,光节流解决不了问题。

    劄子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大部分篇幅都用来解释他认为该怎麽把大宋这乱成一锅粥的财政给理清。

    有能力的官员都在京城,钱财留在地方地方官也不敢乱用,不如收回京城以朝廷的名义大刀阔斧的革新。

    官家不想收复燕云?太子殿下不想开疆拓土?财权都不在手里哪儿来的钱去收复燕云开疆拓土?

    按照他的计划,朝廷收归财权拿大钱办大事,地方留够一年预算就行,多的全部运到京城由朝廷支配,不出五年大宋的军队就能踏平西夏夺回燕云。

    官家:心动。

    太子殿下:心动+1

    苏景殊:……

    老王下笔如有神,将朝廷收归财权後开疆拓土的场面描绘的异常诱人,看的小金大腿当场倒戈,什麽稳紮稳打什麽小心谨慎都忘的干干净净,只想跟在老王身边摇旗呐喊。

    大宋有救!大宋很行!大宋千秋万代!大宋一统江湖!

    ……个鬼哦。

    苏景殊看的眼角直抽,本来以为到这里已经够离谱了,万万没想到後面还能更离谱。

    老王写完他的收归财权开疆拓土计划後终于想起来这道劄子是给太子殿下解释大宋开国以来为什麽太平无事的,于是在最後又贱兮兮的说了句大宋能支撑百年而不灭国主要是因为隔壁契丹人和党项人太菜以及大宋有上天庇佑没怎麽发生天灾。

    ——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

    菜菜的辽国和菜菜的西夏:???

    有上天庇佑没怎麽发生过天灾的大宋:???

    老王,你的良心不痛吗?

    第176章

    *

    苏景殊面无表情,他感觉京城的人一个个都有病,尤其是老王。

    看看他说的都是什麽话,传出去的话契丹人和党项人肯定告他造谣,大宋这些年被天灾折腾的死去活来的百姓也要骂的他不敢出门。

    辽国和西夏太菜?打的大宋手忙脚乱差点迁都避祸的那种菜?

    大宋有上天庇佑?水旱蝗灾轮流转就差天直接塌下来的那种庇佑?

    就……

    可以胡说八道,但也别这麽胡说八道,传出去真的很容易挨骂啊王相公。

    小小苏大人看的心累,想想远在京城亲身经历这一切的王小雱,又感觉只需要看信的他还算幸运。

    这都这麽跟什麽?

    苏景殊连回信的欲望都没有,甚至想让政事堂的相公们反对的更激烈点好把宛如脱缰之马的老王还有官家父子拉回来。

    虽然皇帝是天子,但也不能真的上天。

    然而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没过几天,小金大腿的下一封信就让小小苏大人更加绷不住。

    怎麽说呢,历史上变法失败不是没有原因的,责任不能归在某一方,这绝对是各方都有责任。

    赵顼和王安石谈过心後心潮澎湃,缓了好几天才压下激荡的心情。

    激荡的心情压下去了,接下来要去政事堂找点跟头栽。

    然後被老王带出来的雄心壮志就全消失了。

    一点不剩,消失的干干净净。

    政事堂的相公们都很忙,小金大腿跑了几趟才逮到个韩相公。

    其他人忙起来好几天都见不着人影,好不容易逮着个韩相公还是人家到衙门取东西才凑巧逮到的,早知道衙门那麽难抓人他就该直接从他爹书房堵。

    太子殿下带上小本本试图记下韩相公的反对意见,韩相公也是好脾气,没有因为太子殿下看上去像闹着玩就三两句话将人糊弄走,而是耐着性子给他讲朝臣为什麽反对官家和老王的新政。

    要是换成富相公,扭头就走都是看在朝堂纷争不波及小孩子的份儿上。

    因为官家推行新政的态度过于强硬,富弼富相公已经开始自请外放,眼不见心不烦,他不在京城待了行不行?

    曾公亮曾相公最近也自闭的很,他当初举荐王安石是为了分韩琦的权,现在可好,不光韩琦的权的确被分走,整个政事堂的权都被他分走了。

    知道朝中现在管制置三司条例司叫什麽吗?叫第二个中书!

    一个中书不够咋滴?需要他们弄出第二个中书来推行新政?

    这让他们这些老臣的脸往哪儿放?

    官家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全权主管新政事宜有他的道理不假,但是这麽绕开政事堂来制定政策也的确是在打那些老臣的脸,要不是有韩琦一直在中间调停,朝中绝对不会像现在这麽安稳。

    韩相公这些日子也是心力憔悴,看到精力旺盛的太子殿下没说话就先叹气。

    官家别的地方都听劝,偏偏在新政上执拗的令人头疼,希望太子殿下回去能劝劝。

    少部分朝臣反对可能是利益相关,可大宋的朝堂并非都是蝇营狗苟之辈,那麽多参与过庆历年间新政的官员也都持反对意见说明这次的新政肯定有问题。

    老生常谈的话他就不说了,太子殿下聪慧不用多说也能明白,实在想知道政事堂为什麽不支持条例司的政策可以去问问官家,问问他们到底打算怎麽做,问完之後再来找他也不迟。

    赵大郎带上空空的小本本回去找他爹,不问不知道,一问差点把他吓死。

    均输法在东南六路推行,在东南六路作出明显成效之前朝廷不准备往其他地方推广。

    青苗法不一样,老王在鄞县当县令的时候试过,陕西转运使李参在任上也试过,前面那些官府用有息贷款的法子赈济百姓同时打压民间高利贷的尝试都很成功,所以他们准备在京东、河北、淮南三路推行三个月就推广到全大宋。

    赵顼:三个月?!!爹你再说一遍多长时间?!确定是三个月不是三年?!

    太子殿下惊呆了,他长这麽大也算是博览群书,就没见过哪朝哪代推行新政这麽仓促的。

    大宋是三个月後要亡了吗?三个月够干啥啊?

    民间第一轮借贷都没开始,地方的反馈也没送到京城,这就要推广到全国了?

    不怪朝中反对如潮,他要知道条例司准备试行三个月就推广全大宋他也反对。

    爹啊,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宋的情况还没严峻到连三年都撑不住,何必着急到这个地步?

    不至于,真的不至于。

    政事堂的相公们虽说有些顽固但也不是不讲道理,新政这事儿真的不用这麽着急,与其天天愁的睡不着累个半死推进度不如慢着来顺便养好身体,只要他能长命百岁就能一直给王相公撑腰,政事堂再怎麽反对最後不还是要听他皇帝的?

    冷静!稳住!快把脑子找回来啊!

    太子殿下可算明白小夥伴为什麽说现在的情况是恶性循环了,他爹越急政事堂越反对,政事堂越反对他爹越急,连带着老王为了得到他爹的支持也跟着越来越急。

    着急着着急着就把脑子给着急丢了。

    不行,身为大宋的顶梁柱,他不能任由他爹不要脑子撒欢,就算挨骂也得把他满脑子奇思妙想的老父亲给拽回来。

    韩相公放心,在地方关于青苗法的反馈送到京城之前,他一定死死拽住他爹。

    苏景殊看着信上那力透纸背的“三个月”,捂着胸口不想说话。

    三个月?三个月够干什麽啊?宣传工作都做不完好不好!

    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闻心小说|全本小说阅读-书本只会陈旧,不会老去